其他新闻

其他新闻

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三国东吴第一猛将?智勇双全的诸侯大将太史慈

时间:2023-11-15 信途科技其他新闻

三国小人物志0078:智勇双全的诸侯大将——太史慈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太史慈,字子义,是三国时代江东阵营的一员猛将,也是一位有着诸多战场表现,且堪称传奇经历的人物。就《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而言,太史慈籍贯山东东莱,先后效力孔融、刘繇、孙策等诸侯。而且不管在哪位主公的麾下,他都表现出过极为出色的战斗力。

从一开始受孔融之委托,杀出黄巾军重围,前往平原寻刘备之帮助,以解北海之围;到后来跟随刘繇为部将,征战扬州等地,并与大名鼎鼎的“小霸王”孙策单挑独斗,不分胜负;再到后来投靠孙氏,为江东将领,并于赤壁战中则负责绕到曹军背后,阻击来自合肥的敌人援兵……

可以说,在这一系列的征战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太史慈的战场地位,完全足以位列三国时代第一流猛将之列。尤其是在“单挑勇将”比较缺乏的江东阵营,他几乎算得上是武力第一的存在。唯一能和他比肩的,就只有甘宁和周泰两位同样勇猛的同僚……

然而,演义小说中的太史慈,在“谋略”方面的表现,却并不是太好。前有被孙策设计赶入芦苇从中,以绊马索所擒;后有被张辽识破其“里应外合”之计,将计就计安排伏兵,令其刚踏入合肥城就遇袭。最终虽力战得脱,但是却身中数箭,回营后伤重而亡……

由此,太史慈在大多数读者心中,也不免留下了一个“勇力有余,却乏智谋”的形象。至少就战场谋略而言,他和孙策张辽这种“文武双全”的人物相比,差距是实实在在的。最终也是因为这方面的弱项,而在战斗中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是否也是如同演义中所描绘的这般形象?

其实,在正史史书的记载上,太史慈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就已经病逝,连赤壁之战的时间都没能赶上(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更别提还能参加后来的合肥之战了……

而且,在陈寿所著《三国志-吴书》的目录里,太史慈不仅位列前茅(吴书第四篇),而且是和刘繇、士燮这两位重量级诸侯作为并列列传,足以看得出他在陈寿笔下的分量。

不过,以太史慈的功高苦劳,却又未能名列后人所评价的,“江东十二虎臣”(黄盖、程普、周泰、甘宁等)之位。这难免让人心生疑惑,难以猜测他在江东集团的真实地位……

我想,我们还是在史料记载的分析中,去好好还原一下太史慈这个人物,并搞清楚他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

首先就《三国志》中所占据的篇幅而言,太史慈的传记总共有1600多字,不算太长,但是也并不算短。传记一开头,是记载了太史慈的表字籍贯,家庭出生,以及早年的一些经历……

在这些介绍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太史慈出生于东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是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由于天资聪明而且从小就十分好学,所以年纪轻轻就入仕,担任郡中的“奏曹史”一职。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

所谓的“奏曹史”,又是个什么官职呢?据东汉史书记载,“奏曹”是官府中主持宣讲的议事官,而“奏曹史”则是其副手……也就是说,太史慈甫入官场时的第一个官职,其实是个文职,这点倒是和吕布有些类似(吕布最初在丁原帐下,担任“主簿”一职)。

不过,太史慈担任这个“奏曹史”的经历,却非常不平静。此时正是东汉末年,从朝廷中央到地方各州郡,政治都腐败不堪。当各地郡府和州府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嫌隙纠纷的时候,上级官员不愿调查明是非真相,而是暗地里搞出了一套法则:以呈报材料的先后顺序为依据,来做出裁定和判断……

换句话说,掌管刑赏的官吏,都完全是以“先入为主”为准则,简单而粗暴地处理厦门的问题。不管郡府和州府之间发生什么矛盾冲突,他们都只看最先呈报上来的材料,并以此为依据来作出判罚。由此不知道搞出了多少冤假错案……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 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如此一来,对于下面的州郡官员们来说,其材料的呈报速度,就变得非常关键了。而太史慈的成名,就是发生在一次“呈报材料”的竞速过程中……

话说有一次,太史慈所在郡府,有一份材料需要呈送给上级官员。但是州府的人已经提前打发人,带上他们的材料出发了,所以形式变得对郡府很不利。此时年仅21岁的太史慈,就自告奋勇担任“运输史”。然后不分昼夜赶路,终于抢在州府的人之前,到达了京都洛阳。

按道理说,能够在延后出发的情况下,将郡府的文书提前送达,太史慈也算得上是顺利完成了自己任务。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是觉得自己手脚虽快,但由于出发稍晚,并不比州府的人快多少,也就形成不了太大的“先入优势”。于是,他心生一计,索性不再先行进入通报奏章,而是在有司衙门的门口,等待着州府的人前来送文书……

果然,一会儿州府的小吏就来了。太史慈这时隐藏起自己的身份,以“检查文件”为由,要求其拿出文件,并趁其不注意,拿出怀里暗藏的短刀,将奏章噼里啪啦毁掉。州吏一见大惊,自然是大喊大叫,并且要径直走进府衙,告太史慈毁其文书……

这时候太史慈赶紧将他拉到一边,并悄悄对他说,虽然是自己出手使诈,毁掉了文书。但是他先行将文书取出,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如此一来,两个人都会因为这份被毁的文书而背锅受罪……与其就这样回去领罚,还不如两人一起逃走算了。

果然,州吏听信了太史慈的说法,和他一起出城逃走……却不想太史慈半路却借故溜回了洛阳,并将自己郡府的文书提交了上去……如此一来,有司衙门手中就只接到了太史慈所送来的,郡府的奏章。而州府虽然事后重新派人送来文件,却也于事无补,在这件事情的判罚上,被郡府占到了先机和优势……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

由此看得出,太史慈这个人,年纪轻轻就表现出了谋略过人,且凡事敢说敢做的一面。尽管他行事的手段有些狡诈和卑劣,但本身是身处这个万事不公的腐朽时代,所以如此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此,太史慈可谓是名声鹊起,自己所在的州郡之中,也流传起了他的名字和事迹……当然,太史慈也很明白自己先前的所作所为,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州府官员们的利益。所以他担心遭人妒恨,牵连家人,就独自跑到了辽东地界避祸。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太史慈,在战场上的第一次表现。也就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孤胆英雄事迹——冲出黄巾军重围,引援军救助北海。

客观来说,太史慈此次突围引援的过程,和演义小说上所描述的差距不大。同样是由于时任北海相的孔融,欣赏他的为人和胆识,并多次派人送礼,探望他的家人。才使得太史慈投桃报李,在北海郡被黄巾军管亥部做围困的时候,单枪匹马出城求援……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不过,并非是如罗贯中所描述,太史慈杀出重围完全靠自己的武力和箭术。事实上,他也明白黄巾军人多残暴,自己哪怕武功再高,独自出城也有风险……于是,他又开动脑子,给敌人先灌起了迷魂汤。

只见太史慈在早上天刚明的时候,带上两名骑兵出城,却并不和敌人厮杀。反而是命人插上两个箭靶子,自己跳出壕沟射箭,射完几箭过后便带着人回城关门,让人敌人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他又故技重施,让人感觉他只是出来练习一会儿射箭,并无其它想法……

如此三番地表演了好几天,果然令城外的黄巾军中了计,以为他就是每天早上晃出来表演几下箭术的,于是也就懒得去管了……而太史慈见时机已成熟,敌人也被自己成功迷惑住,便开始了真正的突围。

只见太史慈像往常一样,带上长枪和弓箭,骑马出城来。城外的黄巾军也习惯性地以为,他只是出来立靶练射,于是毫不搭理他……却不想太史慈这一次却是来真的,直接挺枪冲向敌人包围圈的薄弱之处……等到反应过来,已经拦他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拉弓搭箭射死数人之后,骑马扬长而去。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於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於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就这样,突围成功的太史慈,赶到平原县找到了刘备,并一同率兵解了北海之围。这一战在彰显他“战场勇武”威名的同时,也成就了刘备“不畏艰险,救人危难”的美名。

而且,出了在战场上的勇猛过人之外,太史慈这件事情上,还表现出了相当的谋略水平。不仅完全掌握了敌人的心态,玩了一出教科书式的“瞒天过海”;还非常善于抓住战机,最终成功从敌人的重围中突出,并完成了“请援解围”的任务。

再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太史慈与孙策之间的恩怨。二人从一开始的敌对战场厮杀,到后来逐渐交往,推心置腹,并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故事。

应该说,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太史慈与孙策之间的这场对决,是全书前半段中,最为精彩的“单挑戏”之一。他二人不仅武力相当,而且都使用长枪作为武器。同时作为军中之主将,却又是绝对的悍勇嗜血,极度喜好战场拼杀……

于是,在罗贯中的笔下,太史慈与孙策之间这场决斗,从山岭打到山背,从马上掐到马下,你来我往好几十个回合,都未分出胜负……后来两人都失去了武器长枪,孙策抢了太史慈的短戟继续打,太史慈也扒下孙策的头盔当武器……若不是此时双方的大军都适时赶到,这场决斗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去……

在真实的历史上,孙太二人之间,是否真的发生过单挑决战?其过程,是否也如小说中所描写的这般精彩?

事实上,在《三国志》等正史史料上,也明明白白记载过,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单打独斗事迹。而且其过程的精彩程度,并不比演义小说中的记叙逊色多少……同样是枪来戈往酣战良久,孙策在揽得太史慈系的颈后手戟的同时,其头盔也为太史慈所抢走……最终,也是因为双方的大部队赶来,才不得不未分出胜负便罢手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我们知道,陈寿所著《三国志》文笔极其简练,更是很少凸显“个人英雄主义”,关于单挑对决之类的事迹,记录也是极少的……而关于太史慈与孙策之间的这场剧斗,能得到陈寿如此浓墨重彩的描述,也足以说明此战的精彩和瞩目,以及在当时的流传之广,脍炙人口程度之高!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后续的战事中,太史慈还是输给了孙策,并就此投奔到了后者的麾下。其中的主要败因,还是在于太史慈的主子刘繇无能,也不肯重用太史慈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猛将,所以导致了将帅不和,因而败绩……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析过刘繇这个人物,知道他其实也算是当世的隽才之一,颇有些文武方面的才干,并非如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么昏庸无能……试问这样一个人物,又怎么会看不出太史慈的本事,甚至对其贬低而且不信任呢?

在史书的记载上,确实提到过刘繇不肯任命太史慈为大将,独自统兵去对抗与孙策……不过,也同时记录了当时刘繇的原话,是担心许子将等人的反对,并笑话他不会用人……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我们知道,许子将也是当世之名仕,在汉末时代可谓是大大有名,不单是当时著名的人物品评专家,还曾主持过闻名遐迩,且盛极一时“月旦评”活动。就连当初年方弱冠之龄的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才开始名满天下……

不过,刘繇是否肯重用太史慈,又和许子将有什么关系呢?作为割据一方的“扬州牧”,刘繇为什么会如此在意许子将的意见,甚至担心被其笑话?

其实,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析过,刘繇虽名为州牧,实际上却在江东地界并无太厚的根基。基本上,他只是在联军讨董行动结束、董卓遇刺、李傕郭汜等人掌控朝政以后,为了限制袁术集团在江东势力的扩张,而被任命后匆匆上任的。

试想刘繇虽然有些才干,但孤身一人入主扬州,也不可避免会遇到里里外外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为了能尽快扎根江东,并建立起自己的集团势力,刘繇不得不倚赖于当地的士族大家,以及自己麾下许子将等谋士的支持。

也就是说,刘繇的扬州集团,实际上是由当地的豪门和当世之名仕,而共同组成的。再加上他本身为皇族后裔,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他并不能独断专行,必须要顾及到手下人的想法……

而太史慈呢,虽然他和刘繇有着同乡之谊,但他出身寒微,之前虽然也入过仕途,但顶多也就是“奏曹史”之类的小官(任上还干出过“毁文书”这类)。至于在北海为孔融解围,所倚赖的大多也是自身武力之强,并未有过统兵作战的经历……

试想,这时候刘繇要是任命太史慈,这样一个出生寒门,虽有才能但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来担任他扬州集团的主将,就必然会引发其集团内部反对和抗拒……所以说,表面上看,他是在顾忌许子将的意见,实际上许子将所代表的,却是整个刘繇集团内部,豪门人士们的意见……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刘繇的为难之处,并非是他不能识人之才,才将太史慈置于低位……而是出于对整个集团的利益考虑,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和放弃。

不过在私底下,他还是对于太史慈这位出身寒门的同乡,颇有些照顾和恩惠。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刘繇兵败之后,太史慈也并没有落井下石。虽然并没有跟着刘繇撤走,但是也没有立时投降孙策。而是遁走于芜湖,逃入山中自称丹杨太守。直到在孙策的硬攻之下,才力尽被俘……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

是的,这里的剧情,和《三国演义》中的记叙也不太一样。太史慈并非是被孙策设计绊马生擒;而是因为自身实力不济,实在打不过孙策,才被击败俘虏。

而且据演义小说上所描述,太史慈在被孙策所松绑之后,与后者定下了“日中之约”,承诺在第二天正午以前,收拢旧部后返回,此事又是否为真呢?

其实根据正史的记载,此事也并非虚构。具体的过程是,太史慈在被孙策俘虏以后,孙策不但不杀他,反而亲手为其解绑。感怀于后者的气度威望,也自认为自己的本事,在老主子刘繇麾下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于是太史慈也决定“择木而栖”,投效到孙策帐下。

事实证明,孙策的用人水平和肚量,确实也是刘繇所无法比的。他不仅当时就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大胆地授予太史慈兵权,封为折冲中郎将。后来在刘繇病死的时候,又命令太史慈全权负责去收拢,刘繇麾下的士卒们……

毫无疑问,孙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对其重用太史慈,并独挡大任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解。他们觉得,就这样将太史慈派出去,无异于放虎归山。因为他原本就是刘繇手下的人,而且军事能力出色,也和曾经拥兵独立过……让他去收拢刘繇留下的兵马和地盘,肯定会借此机会闹独立,占据豫章并从此与己方为敌。

然而,孙策此时却给予了太史慈以最大的信任。问他需要多久,能够把收拢兵马的任务完成。太史慈回答只需要两个月60天的时间,结果就真的就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带着被收拢上万人马,回到了孙策面前……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看得出,孙策和太史慈之间,这个关于“日中之约”的典故。虽然在细节上和演义小说有所区别,但故事本身的事实,却是存在的……一方面,是作为主子的孙策,对手下人充分信任,且慷慨大度,可谓是天下英主;另一方面,则是作为降将的太史慈,忠心耿耿,且决不食言,可谓是大丈夫一诺千金……

就此,一对肝胆相照的君臣形象,通过此事活跃于纸上,成为了历史上君臣之间相互信任,且毫无猜忌的典范案例……

之后的太史慈,就正式开始了他为孙氏集团效力的征程。试想以他的本事和能力,以及不过30多岁的年龄,跟在孙策这位少年有为,且对他无比信任的年轻君主身边,今后的仕途会如何顺畅,从此又能在孙氏江东霸业的建立过程中,立下多少汗马功劳?

然而事实上,太史慈在此后的史书记载上,事迹可谓寥寥……除了记录他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荆州刘磐的事迹之外;就只有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并一箭射穿其手腕,将其钉死在城楼柱子上的事迹……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太史慈在投效孙氏集团之后,其实并不得到重用?所以也再没有像以前一样,在战场上打出如此出色战绩?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太史慈在孙策手下得到的信任,其实是绝对不低的。基本上是独当一面而且镇守一方的身份,而且也在孙氏集团独霸江东的事业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先要说到太史慈的对手,来自荆州刘表集团的刘磐。这个人物虽然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没有什么提及,但是其能力却绝对不弱。他不仅是刘表的本家侄子,还极度骁勇善战。在刘表进驻荆州为州牧之后,便一同入荆为官,镇守长沙攸县。

我们知道,刘表虽然外表儒雅仁厚,但实际上也是个颇有野心,且志在四方的人。所以他在荆州所治理的十年时间里,无时无刻不在与蔡瑁张允蒯越等本土豪门人士斗法,意图能掌控荆襄八郡的全部军政权力,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另一方面,刘表也一直觊觎着荆州以外的地盘,巴不得能够开疆拓土。在扩张自身版图的同时,也压住荆州内部的反对声音……

所以,在益州刘焉去世的时候,刘表便策反过了甘宁、沈弥、娄发等人,意图借此机会占领巴郡(结果被刘璋击败);后来东面的豫章太守周术去世以后,他也不顾朝廷的命令,借机派遣诸葛玄(诸葛亮叔父)来当豫章担任郡守,结果还是被刘繇击败,并很快拥立朝廷所指派,朱儁的儿子朱皓来当太守……

而这一次,刘表又让他的侄儿刘磐,到长沙上任。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长沙郡紧靠扬州豫章和庐陵,是通往江东腹地的战略之地。刘表让刘磐在此地屯驻,很明显又是觊觎上了江东的地盘。意图趁着刘繇被赶出扬州,而孙策又在扬州立足维稳的机会,出兵骚扰之,并阻扰其顺利拿下扬州的计划。

试想,身边横着刘磐这么一个,骁勇善战而又极具攻击性的敌人。孙策集团原本定下的,拿下江东之地为根基,徐图将来并成就霸业的战略意图,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这个时候,太史慈作为孙策所委派的封疆大吏,坐镇豫章、建昌等地,无疑是对抗荆州刘表势力扩张的先锋力量。

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太史慈只是带兵屯驻,与刘磐等人对峙而很少打仗。但是实际上他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令荆州刘表的手,不敢往江东地界这边升。这无疑是为孙策统领扬州,收拢权力,并恢复生产的过程,而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和平环境。

试想等到数年之后,当孙策完全掌控了整个扬州的军政大权,内政安稳并开始对外征发的时候。太史慈作为一员勇猛且有威信的将军,也必然能跟随孙策一起上战场拼杀,并立下更多更耀眼的功勋……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就在孙策刚刚完成江东统一,正开始雄心勃勃计划进军中原的时候,却遭遇了一场可怕的暗杀,导致面颊中箭,伤重而亡。匆匆继位的幼主孙权,为了能稳住因兄长去世而骤遭打击的江东孙氏政权,而不得不一改孙策之前军事计划,将重点放在了守土和安稳后方地盘的事务上。

据史料记载,太史慈在孙权掌事以后,也依然被委任镇守边疆,严防刘表集团的趁机发难……也正是因为他坐守豫章等地,威慑江东西面的各路敌人,才使得孙权能够顺利接权,并稳住了孙氏集团的霸业,而不是随着孙策的突然离世而夭折……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只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份继续镇守豫章,保江东地界西线平安的工作,就成为了太史慈在史书上的最后绝唱。因为在孙权继位之后的数年过后,他就在自己的任上阖然辞世,再也没能等来,再次为孙氏集团带兵打仗,征战四方,且战场立功的机会……

写到这里,关于史书上所记载的太史慈事迹,就基本到此完结。应该说,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也确实称得上是一位能征善战,而且重情忠义的英雄。其事迹精彩程度,也并不逊色于演义小说中的渲染。

不仅如此,相比于罗贯中笔下,对于太史慈“乏谋”方面的描述,以及一些战败事迹的虚构。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其实无论谋略还是武功,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也无愧当世和后世之人,所给予他的极高赞誉评价:

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孙策: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谢混:人之相知,岂可以一涂限,孔文举礼太史子义,夫岂有非之者邪!

孙元晏:圣德招贤远近知,曹公心计却成欺。陈韩昔日尝投楚,岂是当归召得伊。

洪迈: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郝经: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其言亦田畴辈流也。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而且,太史慈还具备极强的统驭和组织能力,无论是在刘繇兵败后,独自率兵与孙策对抗;还是在收拢豫章残兵之后,独当一面应对荆州集团的威慑,他都做得很好……只可惜,由于孙氏集团的原因(孙策的意外早亡,孙权的守土政策),和他自己英年早逝等原因,使得他并无太多的机会征战疆场,并建立起更大的功勋……

是的,我们可以就此发挥想象,如果孙策能够不遇刺身亡,按照原定计划在袁曹两家对峙官渡的时候,出兵中原袭曹操后方;或是太史慈能够多活些年,赶上后来的赤壁大战和合肥之战等……相信以太史慈的本事,应该能在这些重要的战役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到时候他在历史上的履历,也不会像现在一样,让人看起来那么虎头蛇尾……

写到最后,我们再来解读一下,太史慈那句霸气十足,并且流芳百世的千古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句出自《三国演义》小说,并未在《三国志》《后汉书》等正规史书上有所记载的名言。其真实出处来自韦昭所著的东吴史书《吴书》。其原文为: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当然,吴书作为地方史书,其客观性和可信度都是有待商榷的。我们也无法以此而肯定,历史上太史慈真的在临终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

不过笔者觉得,以太史慈的忠义豪迈,和他的真实人生经历,说出过类似的话语,也并不让人觉得奇怪。只是,不一定是在临终之际,才将此话作为遗言说出的……

更大的可能性是,太史慈长年为孙氏集团镇守西陲,却由于集团内部的各种原因,得不到领兵征战,且战场立功的机会,而发出的一种感叹。所谓的“大丈夫”、“三尺剑”、“天子”、“而死”等字眼,不仅是代表他自己的壮志未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还指代他心目中最为认可,且同样英年早逝的主公孙策……

PS:写到最后,我们再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武力过人、且英勇善战,太史慈却未能被评为,江东开国的十二虎臣之一,与黄盖、程普、韩当、周泰、甘宁、丁奉等人并列?

其实,所谓的江东十二虎臣,完全是后世的一种说法。真正出处是在《三国志》原著中,陈寿将程普、黄盖等十二位功勋显赫的将军,合并为同一卷来立传(《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而太史慈呢?他的传记是在吴书的第四卷,与刘繇和士燮两位汉末时期重要的诸侯,作为同一卷来一起立传。这或许已经说明了,太史慈在东吴立国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在陈寿心目中的分量?

是的,就太史慈的军事生涯而言,一大半时间都是在独挡一面。不管是与孙策为敌的时候,自称山阳太守佣兵一方;还是在投靠孙氏以后,镇守海昏豫章等地,保东吴西线平安……他的身份和地位,都有如一方诸侯。所以才会在陈寿笔下,得到与刘繇和士燮二人共同立传的待遇。

而且,以太史慈的战谋能力和声望影响力,他更像是孙策立业过程中,一位早期的合伙人。论地位,都不是黄盖、程普、甘宁所能比的。

一句话,并不是太史慈没有资格,位列江东十二虎臣的行列。而是所谓的江东十二虎臣,都没有资格和太史慈并列!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yecheng.com/xintu/72716.html

相关文章

云虚拟主机建站(云虚拟主机建站在国外打不开)

前几天为大家推荐了一款免费的云服务器+虚拟主机建站工具“三丰云”,我的小站也逐渐的搭建起来。关于这款免费的云服务器+虚拟主机,小编还没有开始测试,但是小编已经测试过“三丰云”客服和工作人员了。回复速度...

「天津关键词优化排名推广」天津关键词优化专家

本文目录一览: 1、天津网站排名优化哪家比较好? 2、天津关键词优化排名效果好的公司?有哪些个? 3、天津关键词排名优化要去哪家比较好? 天津网站排名优化哪家比较好? 排名优化可以用信息推广...

网络营销诞生的1994年事件,下列哪些事件发生在网络营销诞生初期

我们认为,网络营销诞生于1994年 参考答案如下 点击查看答案 疮疡漫肿无头,络营肤色不变,疼痛不已诊断为 销诞接线端子的材质必须与导线材质相。新闻组也是早期网络营销的主要场所,是Email营销得以诞...

网络营销的负面作用,营销对生活的影响3000

传统营销观念对网络营销的负面影响关键词传统营销网络营销负而影响 摘要传统营销观念一般指的是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在特定的时期这些观。网络意识形态负面营销的危害及应对网络意识形态营销,就是利用网络来...

北京做关键词排名(北京关键词排名资源)

本文经公众号深燃授权转载ID:shenrancaijing作者:邹帅 唐亚华一年一度的央视3·15之锤再度落下。 其中,伪造口碑问答、篡改报道标题、操纵搜索结果、抹除负面报道的口碑营销,一经曝光就引...

华为建站平台(华为云速建站教程)

废话不说,直接进入正题,除了Shopify还有以下跨境自建站给大家选择:1、Wix商店 - 简单,美观,经济实惠Wix最初是一个网站构建器,允许通过拖放来创建网站。最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允许您构建在线商...

现在,非常期待与您的又一次邂逅

我们努力让每一次邂逅总能超越期待

  • 效果付费
    效果付费

    先出效果再付费

  • 极速交付
    极速交付

    响应速度快,有效节省客户时间

  • 1对1服务
    1对1服务

    专属客服对接咨询

  •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

    不断升级维护,更好服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