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

其他新闻

永济关键词排名优化(济南网络关键词排名优化)

时间:2023-11-25 信途科技其他新闻

金代大三面观舞楼的发现与研究

——兼议宋金元神庙戏台的声学技术

杨阳1, 2/Yang Yang1,2 冯楠舒2/Feng Nan Shu2[1]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太原,030006)

(1.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2.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太原,030006)

(2.The Academy of Music,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内容摘要:大三面观是指在四面观古戏台的基础上,于两后角柱间砌筑反射墙面的古戏台形制。本文新发现的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舞楼是全国仅存的金代大三面观古戏台,她继承了内顶声反射技术,开启了两侧山墙声反射技术,在宋金元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中有着不可跨越且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于此基础上,本文重新反思宋金元古戏台声学技术演进的历程可知:历三百余年,其形制结构始于露台,经四面观、大三面观和小三面观,发展为一面观,表演的方向性逐步固定,声音的效果逐渐加强,献演娱神的意图进一步得以彰显,终将观演民众的视线从四周集中到台前,也将顶部、后部和两侧声能正向汇聚到台前及至正殿,其声学技术发展遵循了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演进逻辑。重要的是,基于该技术演进逻辑,本文又发现泽州冶底岱庙舞亭的初始形制应为四面观,王报村二郎庙舞亭的初始形制应为四面观或大三面观,且泽州岱庙舞亭的始建年代极有可能早于高平二郎庙舞亭,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

关键词:大三面观 宋金元戏台 形制结构 技术演进

Discovery and Research of great three-sides structure Dance Building of Jin dynasty

Concurrently discuss the acoustic technologies of temples and stages of Song,Jin,Yuan dynasty

Abstract: Great three-sides structure refers to the form of ancient stage which builds reflecting wall between two rear columns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sides structure ancient stages. DongYue Temple Dance building, which is newly found in Tuncheng Village of Yangcheng County, is the only remaining great three-sides structure ancient stage of Jin dynasty around the nation. It, inheriting inner-roof acoustic reflecting technology and launching acoustic reflecting technique of two gable walls, has an insurmountable, indispensable historical posi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acoustic technologies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Based on these, 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e evolutionary course of acoustical technologies of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y and we can get following conclusion: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the forms and structures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outdoor stages, and developed into a one-side structure through the four-sides structure, great three-sides structure and small three-sides structure. The directionality of the performance was gradually fixed, the effect of the sound wa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and the intention of performing to entertain the gods was further manifested. At last, the sight of the audience was focused from all around to the front of the stage, and the sound energy from the top, the back and both sides can be converged to the front of the stage and the main hall. Its development of acoustical technologies followed the logic of gradual evolution from simple to complex. Importantly,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logic of th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also finds that the initial form of the dance pavilion at Yedi dai Temple dance pavilion in Zezhou should be four-sides structure, and that the initial form of the dance pavilion at Erlang Temple Dance Pavilion in Wangbao village should be four-sides structure or great three-sides structure, and the Yedi dai Temple dance pavilion in Zezhou was very likely to be built earlier than the Erlang Temple Dance Pavilion in Gaoping, which is the earliest extant ancient stage in China.

Key words: great three-sides structure stages of Song, Jin, Yuan dynasty shape and structure technical evolution

古戏台作为中国古代戏曲观演的固定建筑,蕴含着特殊的声学技术与声学效应,其声学价值毋庸置疑。始建年代最早的宋金元戏台,全国仅存十余座,其声学价值更是非同一般。从建筑声学研究的角度看,学界对宋金元戏台之台基、台顶及一面观形制的声学机理已有一些研究[2],然对其声学技术之发展逻辑却殊少涉及;从戏曲史和建筑史研究的角度看,多数学者认为宋金元戏台的形制演变是从四面观[3]经三面观最后到一面观[4],且以三面观为其典型形制。[5]需指出的是,该三面观形制指的是在金元戏台两侧后角柱与前角柱间的后三分之一处设辅柱,辅柱与两个后角柱间砌砖墙,辅柱间又可悬挂临时帐幔分隔前后台,观众可从戏台的前方和两侧前三分之二处观看演戏,此形制本文暂称其为小三面观[6],其实例如临汾市魏村牛王庙元至元二十年(1283)乐厅和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元泰定元年(1324)舞楼等。然若从声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推理金元戏台形制变化的逻辑则可发现,其从四面观到小三面观意味着从无山墙反射直接进入既有后山墙又有两侧后三分之一山墙[7]的多墙面反射技术,属于声学技术的跳进,这显然不符合技术进化的一般规律。

幸运的是,本文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舞楼仅设后山墙,亦可三面观演。为了有别于上述小三面观戏台,特称其形制为大三面观。现将发现与相关研究陈述如下,敬请诸位专家不吝赐教。

一 大三面观舞楼的发现(一)屯城村的文化底蕴

屯城村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东北,左依卧虎山,右临沁河,行政辖区约3.86平方公里,为泽州经沁水、翼城通往侯马的必经之路。公元前二百六十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曾屯兵屯粮于此,屯城村因此得名。雍正版《泽州府志》载,屯城在县城“东北三十里,秦白起驻兵沁河,北为武安,南为屯城,左山右泽,恃以险固。”[8]同治版十三年刻本《阳城县志》述及屯城渠的地理方位时载,屯城渠“在城东北三十里,俗传其城秦白起伐赵时筑以屯兵者”。[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昔日的屯兵之城成为聚落,故屯城村至晚于此时建村。金代,屯城村创建了当地最早的文学沙龙丽泽堂[10],为沁河流域文化繁荣的滥觞之地。金末战乱,屯城村组织起一支保家卫国的“义旅”,成就了功勋卓著、位列王公、名垂青史的郑鼎、郑制宜父子。[11]明崇祯初年,张慎言赋闲里居于屯城村的虎谷泊水园几近八年,[12]博蒐经史、授徒讲学,登门求学、遥寄诗文者众多,该地遂成为明清沁河流域的文化中心。鉴于屯城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仅元明清三代,就出了四位进士、三位举人,两位国公、两位郡公,一位尚书,一位巡抚和一位参政。[13]

屯城村古建筑资源丰富,东岳庙、关帝庙、二郎庙、郑家祠堂、明清民居、社仓和堡楼等均富特色,其中以东岳庙及其舞楼为最。

(二) 东岳庙及其舞楼1. 庙院概况

东岳庙位于卧虎山腰,始建于金代,后代屡有修葺。庙院坐北朝南,单进四合院落,东西宽39米,南北长49米,占地面积1911平方米。中轴线上仅存正殿三间、舞楼一座,两侧有东西垛殿、东西配殿、西北角楼(钟楼)和五间西厢房,东角楼(鼓楼)、东厢房及山门俱已不存(图1)。东岳庙于1983年7月1日被评为阳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8月18日被评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 屯城东岳庙平面图

正殿坐北朝南,坐在长方形石砌基座上。基座为须弥形,高1.90米,长10.72米,宽8.66米,设六方束腰石。东西两方为线刻图,中间四方为浮雕人物、桥梁、花卉、云龙等图。东侧束腰石上刻文:“旹泰和岁次戊辰年(1208)己未月功毕,匠人高平县北赵庄赵琼,同弟赵琚、赵珣”。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内祀东岳大帝。斗拱用材宏大,为六铺作三下昂,蚂蚱耍头,其立面高度明显大于柱高的1/3,出檐较远。前檐设四根方形抹棱青石柱,上圆下方。平柱雕龙,覆盆础;角柱雕凤,覆莲础。东角檐柱刻字“金承安四年(1199)四月十二日立柱,匠人潘济明”“赵显、张敏、张格、柴椿四人同施”,其余三柱上部仅刻张敏等四人名字。

东西垛殿悬山顶,各三间,配享关圣帝君和高禖[14]。素平础上承方形抹棱砂石檐柱四根,柱上浮雕莲花、牡丹、莲蓬、凤凰,收杀明显。东配殿石柱上均有刻文,自东向西依次为“大安二年(1210),同施人赵佐、张格、赵祐”“本村同施人张格、赵祐、赵佐”“本村张辅成、赵施,匠人高平赵琼”“赵祐、赵佐、张格三人同施”。斗拱三踩单下昂,蚂蚱耍头。

西配殿悬山顶五间,设前廊,圆木檐柱,方墩础,斗口跳。西配殿前设角楼一座,单檐歇山顶,二层,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圆木檐柱,柱头斗口跳。上悬铁钟一口,钟上阳刻大字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万岁,太子千岁”。阳刻小字为“山西泽州阳城县屯城里东岳庙天济(齐)仁圣帝七十四司五瘟神前,众发虔心施钟一颗,重一千余斤。会首宋宜旺、宋宜轩”“僧人广学,徒弟文信、文刚。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二月中吉日造。本县润城镇金火匠栗大凰男栗继宠、栗大蛟男栗继科”。

庙院还存放记录清代修缮庙院和舞楼的石碑两通。2014年6月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对庙院进行修缮。

图2 修缮后的屯城关帝庙全景图(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舞楼和正殿)

2. 舞楼形制结构

舞楼距正殿20米、距东西两侧廊芜8米,坐南朝北,亭式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琉璃屋脊,鸱吻、垂兽、套兽、戗兽俱存。台基高1.6米,宽8.62米,侧宽8.73米。面阔6.1米,进深5.5米。方形基石,素平础,上设方形抹棱青石柱四根,高3.4米,柱底直径0.47米,柱顶直径0.40米,收杀明显,上承大额枋。

据庙内清代碑刻《重修东岳庙记》和《补修正殿舞楼山门碑记》可知,该舞楼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嘉庆二十四年(1819)均落架大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民将其四周增砌墙体,开门设窗,加筑台阶,后半部分改为教室,前半部分改为教师宿舍(图3)。为了扩大使用空间,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抱头梁几乎被村民全部锯除。

图3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屯城东岳庙舞楼(刘飞提供)

2014年6月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在维修舞楼时,拆除围墙、台阶,依现存抱头梁补配其余缺失的抱头梁,依金柱大额枋等补配前檐大额枋,还原并矫正了前檐。此外,根据清代维修痕迹在四根青石柱四周设直径0.23米,高3米的圆木柱12根,以支撑台顶之前檐。

图4 2014年屯城东岳庙舞楼修缮后(侧视图,刘飞提供)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此次维修时恢复了后山墙(图4),便形成了前文所言之大三面观古戏台。[15]由此引出的问题有二,一是此后山墙到底是原样复原还是新砌?二是两侧角柱间是否也曾砌筑山墙?抑或两侧后角柱与前角柱的后三分之一处设辅柱,在后角柱与辅柱间砌墙?换言之,该舞楼之形制是不是四面观、小三面观或一面观?

细观两后角柱与墙体连接的一侧(图5),其表面异常粗糙,凸凹不平。而该石柱之其余三侧,表面则均较为平整,且与两前角柱之平整度无二,说明粗糙面之间曾砌筑墙体,凸凹不平处可被墙体遮掩;而平整面无需遮掩,故不用砌墙。换言之,青石柱柱面的平整度能间接说明该舞楼曾否垒砌砖墙。加之台面无设辅柱的基石、大额枋上与两侧辅柱对应处无榫眼痕迹等均可表明,东岳庙舞楼仅在后角石柱间设后山墙,非四面观、小三面观或一面观形制,而是“大三面观”的典型范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左右横梁上有三个榫眼(图6),应为清代改造时所凿,而非金代始建时拥有的印记。其因有二:一是金代戏台台顶于此处设的是大额枋,而非横梁。即使其时设辅柱,其榫眼也应在大额枋上,而不是在横梁上。据已锯除的耍头和横梁上榫眼处的锯痕判断,此处榫眼曾用于连接固定耍头的木构件。二是大三面观戏台设辅柱的位置多在表演区两侧的后三分之一处,且榫眼仅需一个,而非三个。

图5右后角柱及其底部放大图(刘飞提供)

图6 台顶右侧横梁图(刘飞提供)

二 大三面观舞楼的价值

鉴于古戏台为古代声学建筑,故其价值主要由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三部分组成。因历史价值主要取决其建造的历史年代,科学价值主要指其声学价值,文物价值则由其营造技术、工艺和声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因素决定,故本文在此仅讨论其历史价值和声学价值。对于东岳庙大三面观舞楼而言,由于梁架、碑刻和石柱上均未刻其建造时间,故对其始建年代需要加以考证;而其声学价值则需考证其声学特性及其在宋金元戏台中的声学地位才能确定。从时间的维度看,历时三百余年,宋金元戏台从露台到一面观,该舞楼在此期间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其技术发展遵循了怎样的规律?

(一) 舞楼建造年代考

因舞楼的四根青石角柱上未刻一字,庙院所存碑刻对其始建年代也无明文记载,故学界对其断代结果不一。山西省文物局在1986年公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对屯城东岳庙建造年代的定位是“庙创建于金,明清时期均有修葺”……,“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时期所建”,由此可知文物部门将该舞楼定位为明清建筑。[16]戏曲史学界对其断代的意见有三,车文明认为其为清代建筑[17],冯俊杰和王潞伟认为其为金代风格建筑[18][19],而寒声等认为其“不能直指为金代舞台”[20]。

从庙院其他建筑的建造时间可大致推断舞楼始建于金承安四年(1199)至金大安二年(1210)间。金元时期,庙院中各建筑的建造有其先后顺序。正殿与舞楼位于中轴线,规制高于两侧建筑,为庙院建筑之主要。就正殿与舞楼而言,神灵端坐正殿之内,舞楼台口正对神灵,其主从关系不言自明。因此,庙院在建造时通常先建正殿,之后是舞楼,偏殿、配殿等建筑多为其后增建。如阳城下交村汤帝庙正殿应始建于金,明嘉靖六年(1527 )重修,献殿始建于金大安三年(1211 ),(明代)乐楼、院落两侧的东、西禅房、东西厢房、正殿两侧的垛殿、山门及马王殿,均为明清增建。根据这个建造次序,屯城东岳庙舞楼应与正殿同时建造或晚于正殿,但早于偏殿。正殿东角檐柱刻“金承安四年(1199)四月十二日立柱”,台基上刻“时泰和岁次戊辰(1208)己未月功毕”,说明正殿建于金承安四年至金泰和戊辰年;东西配殿的沙石檐柱上刻“大安二年”,可知该配殿始建于大安二年1210。

古建筑的断代,当主体结构仅有一部分改变,而另一部分为原物时,其判定的关键在于原物在主体结构中的占比大小和重要程度。[21]由于东岳庙舞楼清代落架大修,除台基、四个青石角柱和前后大额枋等主要构件外,其余均为清代风格,故车文明和文保部门将其定位为清代建筑。但是寒声等据四角柱“与正殿前檐柱形制风格完全相同,柱上虽未发现镌字,而属金代遗物无疑”,认为“虽不能直指为金代舞台,但其价值不能低估”;冯俊杰、王潞伟因其“保留了宋金舞亭平面为正方形,四角立柱直撑其歇山屋顶的整体风貌”而将其定位为金代风格的舞楼,其理由也较为充分。

受学科视角的影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东岳庙舞楼断代有不同的理由。从戏曲史的角度看,其方形台基、四角立柱、歇山顶几乎全部为宋金舞台形制与结构的典型特征,故断为金代可反映其时戏曲的表演特点和舞楼的建筑空间结构特征;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其修缮后具有清代风格的顶部木构件的数量明显超过整体木构件的百分之七十,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定为清代建筑,这也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清代修缮的成果;从声学的角度看,由于清代风格的歇山台顶与宋金风格的歇山台顶对声音影响的差异较小,而其方形台基、四角立柱、后山面墙反而是构成大三面观古戏台的重要特征,将其定位为金代戏台也有一定道理。

(二) 舞楼的声学价值1. 舞楼的声学特性

形制上为大三面观的东岳庙舞楼,其声学构件主要有三,即台基、台顶和后山墙。其高1.6米的台基与正殿高度相近,可不受观众遮挡,直接将声音传送给正殿的神灵,也可不受前排观众的遮挡,直接将声音传送给后排观众,当然也可将声音直接传达给戏台左右两边的观众(图7);其歇山台顶可将演员顶部的声能汇聚到台上或部分反射到戏台周围,增加音量,提高舞台支持度,促进演员与演员、乐队与演员间的相互听闻(图8);其后山墙可将向后传播的声音反射回来,提高舞台支持度,增进乐队与演员间的相互听闻,也可增加音量,加强低频,提升声音的温暖度和传远性,改善正殿神灵听闻的可懂度和清晰度(图9)。[22]

图7 台基声音反射示意图

图8 台顶声音反射示意图

图9 后山面墙声音反射示意图

大三面观古戏台的声学地位

古戏台形制结构的变化,本质上是声学技术的演进,旨在解决观演过程中出现的声学问题。宋金元戏台的逻辑起点为在神庙中轴线上用砖石砌筑的直方形露台,其台基通过提升声源高度以进一步利用直达声,形同屯城东岳庙舞楼之台基,可解决前后排观众遮挡和观众遮挡神灵的声学问题,使表演的声音可以直达神灵和每一位观众,如山西晋祠金人台[23]和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中的露台。其次在露台之台面上四角立柱并加盖台顶,即四面观舞楼,其内顶可将原本要从顶部散逸的声能反射回台面,从而提升了舞台支持度,形同屯城东岳庙舞楼之台顶,其实例早见于金正隆二年(1157)建造的泽州岱庙舞楼[24];再次即是本文所研究的屯城东岳庙大三面观舞楼,其形制结构及声学特性前文已述,在此不赘;复次是在大三面观舞楼的基础上增设后三分之一辅柱并砌墙的小三面观舞楼,其可将原本要从后三分之一山墙散逸的声能反射到后山墙,再反射到台面、台前,其实例早见于临汾市魏村牛王庙元至元二十年(1283)乐厅;最后是在小三面观舞楼的基础上两侧砌筑整面山墙形成一面观形制,两侧山墙可将原本由此散逸的声能反射回台面、后山墙,最终反射到台前,其实例如临汾东羊村后土庙元至正五年(1345)舞楼。至此,宋金元戏台通过形制结构的变化完成了声能汇聚的技术演进历程,其形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其声学技术也由利用直达声到反射声,由单反射面进化成多反射面,凸显出其发展变化遵循循序渐进的演进逻辑。

从古戏台建筑声学技术创新的角度讲,屯城东岳庙舞楼为我国首次使用山墙反射技术的遗存实例,也是仅使用后山墙反射技术的遗存实例,为古戏台声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从古戏台建筑声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看,该舞楼继承了露台的直达声应用技术和台顶反射技术后,开启了两侧山墙反射技术,率先利用建筑构件规定了声音的传播方向,在声学技术的演进过程中显然不可或缺。与台顶反射技术相比,后山墙和台顶均可将声能反射至台面和台的周边(后山墙不能向反射至台后),但后山墙反射技术具有方向性,明确指向正殿方向。需说明的是,小三面观古戏台两侧后三分之一山墙,可配合后山墙将声能反射到前方,其声反射的目的明显,也有一定的声学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主要功能依然是在两辅柱间悬挂幕帘以区分前后台,供演员换场和休息。

三 金元戏台保护中的形制问题

建筑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其研究和保护刻不容缓。研究为保护的前提,保护为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研究与保护得当,古建筑的科学价值可提升其文物价值;反之,其文物价值会直接受损。比如普救寺莺莺塔蟾声效应的科学阐释因揭示其蟾声效应形成的科学机理而使其愈加名扬四海,天坛回音壁声学机理的科学阐释使世人洞悉古人之智慧、感慨其声效神奇,皆使其文物价值再次提升;而五台山菩萨顶滴水殿(文殊殿)在1984年由于维修不当,致使屋檐不再常年滴水,其神秘的自然景观遭到毁灭性破坏,其文物价值明显受到影响。因此在古戏台修缮时,要特别注意其形制、结构以及声场环境的科学保护。

(一)泽州岱庙舞亭的形制问题

泽州岱庙舞亭(舞楼)[25]位于上院天齐殿对面的中轴线上,坐南朝北,背临下院的竹圃、鱼沼,距正殿17.239米,为岱庙的主要建筑之一。舞亭方形素面台基,四层青石砌筑,基高1米,台上四角立0.468*0.498米的黄沙岩石柱,柱面密布三角形网纹,其中东北角柱之柱头东面雕花草纹,雕一蹲坐力士,上托一长方形铭牌,铭牌上下为覆莲和仰莲,牌身字迹模糊。石柱融基石、柱础和露明部分为一体,露明部分高3.95米,埋入台基2.36米,[26]柱头为双层檐额(北、东、西三根由额与四根阑额)四项交圈结构,内顶为八卦木构藻井,外顶为单檐十字歇山顶,出檐达1.36米。面阔进深均一间,分别为4.469米和4.558米,据庙内碑刻《重修东岳天齐庙舞楼(亭)山门记》载,该舞亭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中台基、台明、石柱、檐额仍为金代遗构,但斗栱及屋架、屋顶等明代风格明显。另据专家研究,舞亭东北角柱柱头东侧铭牌为“正隆贰”三字,现已剥落,疑该戏台创建于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27]2001年6月25日,泽州冶底岱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山西省文物局对其落架大修,除拔正石柱、加固角梁等构件外,还将舞亭的后角柱间砌檐墙,还在台基后及台明中间处又砌砖墙,后墙开两小券门拟上下场用(图10)。

图10 2011年修缮后的泽州岱庙舞亭

泽州岱庙舞亭建造之初原本为四面观建筑[28],即角柱间无墙。其一,该庙院内明永乐二年(1404)《创建东岳速报司神祠》碑文载:“池之北,左右阶而丈余,入左右二小门,之间有楼焉。南则俯临于池,悚然而觉其楼之高也;北则仰瞻于祠,恍然而悟其楼之卑也”。左右两小门间之楼,即舞亭(舞楼)。站在戏台上,向南可俯临鱼沼,说明舞亭后角柱间或台基的后部并无砌墙。其二,1987年寒声和栗守田等也观察到该台“柱之间没设山墙,四面露空,无辅柱和平柱设施”。[29]其三,看守岱庙的董相林提供的旧照可清晰地看见角柱间均无砌墙(图11),其父生前也曾言及此台一直四面透空。最后,石柱埋入台基2.36米可间接说明其建造年代较早。由此可见,该舞亭的修缮方案似有画蛇添足之嫌,改变了该戏台的声学特性,也忽视了宋金元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过程,降低了其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

图11 泽州岱庙舞亭旧照(董相林提供)

综合分析泽州岱庙舞亭的四面观形制结构特征以及角柱的形制、置放方式与其铭牌上的刻字,其创建于金海陵王正隆二年的说法是有可能的。[30]

(二)高平市二郎庙舞亭的形制问题

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舞亭位于庙院中轴线正对正殿和献殿而建,坐南朝北,背临登临高岗之台阶,距正殿19.688米。其外顶为单檐歇山顶,内顶为二重井架。四角青石柱上立粗大圆木石对柱,通高3.626米(其中木柱高3.128米,石柱露明0.498米),石柱埋入台基三米有余,柱侧角与收杀明显。面阔进深各一间,分别为4.566米与5.554米。须弥座台基宽6米,侧宽7米,高1.1米,平面呈方形。束腰石上阴刻:“时大定二十三年(1183)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右上角还刻有“博士李皋”四字。戏台的整体造型、内顶及斗栱的构成方式、制作手法,均表现出明显的金代特征,铭文更是判定二郎庙戏台创建时间的铁证。2006年5月25日,该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该庙在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主持大修时,将其角柱间增砌后山墙和两侧山墙[31],形制成一面观(图12、图13)。

图12 王报村二郎庙舞亭修缮前西侧的土坯墙

(图片来源于http://xintu.abbs.com.cn/bbs/post/view?bid=6&id=2317652&sty=1&tpg=1&ppg=1&age=0

,图片中左下部分为西侧土坯墙)

图13 王报村二郎庙舞亭2008年修缮后的一面观形制

问题是,王报村二郎庙舞亭在金代创建之初绝非一面观形制。从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逻辑看,一面观形制为宋金元戏台声学技术演进的最后一个节点(论述见下文),而金大定二十三年比金正隆二年晚26年,比金承安四年至金大安二年至少早16年(见下文之屯城东岳庙舞亭相关论述),从其建造时间推断该时段建造的古戏台其建筑形制应为四面观或大三面观[32],绝不可能为2008年修缮的一面观。图12之土坯墙也表明其明显为后砌。再从角柱的做法看,其石柱与泽州岱庙舞楼的石柱埋入台基均超过两米,做法类似,风格相近,说明他们创建时间接近,形制应相同。换言之,与建造时间较近的泽州岱庙舞亭和屯城东岳庙舞亭相比,始建于1183年的王报村二郎庙舞亭,其时古戏台尚未出现后山墙和左右两侧山墙的声反射技术,其两侧山墙乃至后山墙的增砌可能为今人对元代一面观戏台的仿制。冯俊杰也认为其“原为亭式结构,四面观,墙壁是今人改作学校时后砌的”。[33]该文物的修缮方案未看到宋金元戏台声学技术发展的循序渐进性,更未看到其结构形制及声学特性与建造年代不符,明显在画蛇添足,不仅改变了该戏台的声学特性,还使其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严重受损。

从柱础的形制看,泽州岱庙舞亭建造年代或早于高平二郎庙舞亭,极有可能为现存中国最早的古戏台。泽州岱庙舞亭和高平二郎庙舞亭均无柱础,此无疑为古戏台之最早建筑。然二郎庙舞亭为圆木石对柱,木柱下为石柱;而泽州岱庙舞亭为通体石柱。从角柱或檐柱演进的历史看,通体石柱技术单一,可能早于木石对柱[34],加之前文所述四面观形制结构特征,故泽州岱庙舞亭的始建年代应早于高平二郎庙舞亭。

结 论

屯城东岳庙金代舞楼为最早的仅建有后山面反射墙的大三面观实例,继承了四面观的内顶反射技术,开启了小三面观的多反射面技术,为古戏台声学技术演进过程中不可跨越的节点性遗存。历经三百余年,宋金元古戏台将观演民众的视线集中到了台前,表演的方向逐步固定,其声学技术完成了将其上部、后部及左右两侧的声能汇集到台面及台前的演化,增加了早期反射声,提高了舞台支持度,优化了低频强度和音量,提升了声音的温暖度、清晰度和传远性,成为后世古戏台普遍采用的定向聚声技术。结合宋金元戏台的建造时间和形制结构看,其声学技术的进化呈现出由无到有,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演进逻辑。与欧洲古代观演建筑遗存相比,宋金元古戏台的声学技术从平地之半自由声场传声演进至一面观之定向汇聚传声的节点性遗存系统、完整(表1),为世界范围内之仅有,其科学价值、文物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堪称弥足珍贵的声学文化遗产。

表1 宋金元古戏台形制结构与声学技术演进一览表

名称

形制特征

出现时间

遗存实例

声学技术

露台

砖石砌筑的方形基台,四面开口

北宋

晋祠金人台、登封中岳庙

使前排观众难以遮挡后排观众的视听,声音可直达神灵和后排观众

四面观古戏台

在方形台基上四角立柱(无柱础,石柱直接埋入台基),加盖台顶,四面开口

约金皇统九年

金海陵王正隆二年泽州岱庙舞亭、金大定二十三年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舞亭、金大安岁次庚午阳城县封头汤帝庙拜亭

内顶藻井可将上部声音反射回台面及其四周

大三面观古戏台

台基、台顶,在后角柱间加砌山墙,三面开口

约金大安前后

山西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舞楼、沁水县郭壁村崔府君庙舞楼(金代声学技术)

可将声反射至前台乃至正殿,亦改善了台前之听闻效果

小三面观古戏台

台基、台顶,后山墙,又在两侧后三分之一加设辅柱,并砌砖墙,三面开口

约元至治元年

临汾市魏村牛王庙乐厅、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舞楼、翼城县曹公村四圣宫舞楼

有一定声学功能,然其悬挂幕帘分离前后台以便换场之目的更为明显

一面观古戏台

台基、台顶、后山墙,又将两侧山墙全部砌,一面开口

约元至正五年至七年

临汾东羊后土庙舞楼、石楼张家河殿山寺圣母庙

山墙可将戏台两侧的声音反射回台面或台前,继续改善舞台支持度和民众、神灵的听闻

从宋金元戏台声学技术演进的逻辑看,泽州冶底岱庙舞亭创建之初的形制应为四面观,而非近年修缮后的复合形制,其创建于金正隆二年的可能性较大,很可能先于王报村二郎庙舞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的王报村二郎庙舞亭创建之初的形制为四面观或大三面观的可能性较大,并非2008年修缮后的一面观。由此,古戏台的科学保护要考察其技术产生的历史语境,还原其声学特性,避免对形制结构的片面化认知,更勿随意改变其形制结构。否则,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乃至应用价值均会受损。

致 谢 衷心感谢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冯俊杰教授和阳城县博物馆李学东馆长对本研究给予的大力指导与支持!

作者简介:杨阳(1978- ),男,山西太原人,汉族,理学博士,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和音乐声学,Email:yyviolins@vip.163.com;冯楠舒(1995- ),女,山西吕梁人,汉族,山西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与音乐声学,Email: fnsnian@sxu.edu.cn。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大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古建筑设腔助声技术的抢救性研究”(项目编号:18VJX058)。 ↑王季卿《中国传统戏场声学问题初探》,《声学技术》2002年第Z1期,第74-79+87页;薛林平、王季卿《山西元代传统戏场建筑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31-36页。 ↑四面观即金元戏台在方形台基上四角立柱,柱上覆顶,柱间不设山墙,观众可从戏台的前后左右四面观看台上演戏,如阳城县封头汤帝庙金代拜亭与泽州冶底庙金代舞楼等。四面观、三面观、一面观的概念由柴泽俊先生首次提出,参见柴泽俊《平阳地区元代戏台》,《戏曲研究》第1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239页。该概念的孕育参见山西师范大学戏典文物研究所编《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1页。其后车文明、黄竹三也沿用此提法,参见车文明《露台:中国舞台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站》,《文史知识》1996年第4期,第63-67页;黄竹三《中国戏剧的形成——宋金杂剧(下)》,《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3期,第57-62页。 ↑一面观指金元戏台在两侧角柱间与两后角柱间砌砖墙,仅在面对着正殿的方向留空,观众也仅能从此方向观看演戏,如石楼县张家河村殿山圣母庙元代戏台。需要指出的是,四面观、大三面观、小三面观和一面观,均是从观众观演的角度而言。从神灵观演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庙院戏台均面对正殿而建,山墙围合与否与神灵观演的角度无关,因为端坐正殿的神灵仅能从正面观演。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14页;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延保全《宋金元时期北方农村神庙剧场的演进》,《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第89-100页;吴开英等《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罗丽容《中国神庙剧场史》,里仁书局2006年版,第85页。 ↑也有学者将(小)三面观称为半三面观,参见车文明《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中)》,三晋出版社2016年版,第317页。 ↑金元戏台两侧山面辅柱多设于后1/3处,但永济董村二郎庙戏台和石楼张家河圣母庙戏台的两侧山面辅柱位于中间,临汾东羊村东岳庙戏台和翼城曹公村四圣宫戏台的两侧山面辅柱靠前。参见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泽州府志卷之十三·古迹考》,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第88页。 ↑《阳城县志》载,“元屯城渠,在城东北三十里,俗传其城秦白起伐赵时筑以屯兵者。元忠昌军节度使郑皋观其下二溪可引溉屯城之田,乃请于郡守郭(彦卿)。公疏以为渠,民受其利,渠今尚存”。参见《阳城县志卷之四·方舆之古迹》,同治十三年刻本,第11页。 ↑《元故忠昌军节度使郑公神道碑铭》载:“所居之第别搆一堂,榜曰丽泽。以会朋友,讲习道义,岁无虚月,乡党倾慕焉”,此处的丽泽,即丽泽堂。参见《阳城县志卷之十四·艺文》,同治版十三年刻本第14页。“元丽泽堂,在屯城村,元潞国公郑鼎所居。堂乃其祖皋建,以延宾客者。”也见《阳城县志卷之四·方舆之古迹》,同治版十三年刻本,第10-11页。 ↑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之《元史·郑鼎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22-2424页。 ↑崇祯初年,藐山官刑部侍郎时,谳耿如杞狱失旨,庚午年罢官家居。参见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之《元史·张慎言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05-4706页。又见张慎言著、李蹊校注《泊水斋诗文钞》,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1页。 ↑王小圣《屯城史话》,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序第2页。 ↑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沁水县郭壁村崔府君庙舞楼的形制也是大三面观。崔府君庙“创于宋,重修于金元”,其舞楼明嘉靖癸亥年(1563)至万历丙子年(1576)原样修缮。因明代修缮时其斗拱等建筑构件更换较多,且有明代风格,故学界将其断为明代建筑,参见杨太康、车文明《关于古代戏台考察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戏曲》第1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65页。也有学者认为其为元代戏台,参见延保全《宋金元时期北方农村神庙剧场的演进》,《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第89-100页。 ↑参见山西省文物局官方网站,http://xintu.sxcr.gov.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294&id=18845 ↑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68页。 ↑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4-75页。 ↑王潞伟《上党神庙剧场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第77页。 ↑寒声等《泽州三座宋金戏台的调查》,《中华戏曲》第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祁英涛《中国古代建筑年代的鉴定》,《文物》1965年第4期,第14-30+33页。 ↑鉴于人声的指向特性和低频的传播特性,其向后衍射的声能中低频多于高频,故后山墙的反射声可加强低频,改善其温暖度。参见张海澜《理论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250页。至于反射声可加强直达声,提高其音量,增加其传远性,改善其语音清晰度,参见A.H. Marshall,M. Barron:Spatial Impression due to Early Lateral Reflections in Concert Halls: The Derivation of a Physical Measure,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1981:77(2),pp.211-232. ↑金人台为露台遗存实例,其技术作为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源头,声学价值不言而喻。关于金人台为露台的研究,详见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16页;牛白琳《明清时期太原府剧场考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4-116页。至于其在古戏台声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则另文研究。 ↑泽州岱庙舞楼的断代问题见本文之讨论部分。 ↑泽州冶底岱庙舞亭,当地俗称舞楼,参见该庙院碑刻《重修东岳天齐庙舞楼山门记》中关于戏台的称谓。 ↑早期舞亭建筑的角柱为较长的通体石柱,其基石与柱础石尚未从通体石柱中分离,换言之,早期舞亭建筑的石柱融基石与柱础石为一体,较长。除泽州岱庙舞亭的角柱为此形制外,金大安二年(1210年)侯马董明墓中戏台的角柱也为此种结构。其后,角柱露明部分与基石、柱础石分离,基石与柱础石还为一体,见下文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舞亭之角柱。最后,基石与柱础石也分离。此即力学语境中柱础形制的演进逻辑。 ↑寒声等《泽州三座宋金戏台的调查》,《中华戏曲》第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也有学者认为四角柱上施四根阑额和三根由额,独缺南向由额,其因是阑额下直接设承重墙省略了由额,参见杨太康、车文明《关于古代戏台考察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戏曲》1991年第11辑,第148-165页;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此说法不能解释西南角柱北向中部的榫眼,也无法解释西南角柱与东南角柱柱头后部的各自的一个榫眼。此榫眼说明两后角石柱可能是在后期维修时更换的。 ↑寒声等《泽州三座宋金戏台的调查》,《中华戏曲》第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车文明认为该戏台为元代遗构,参见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页。其他学者则依据其他判据得出与本文相同的结论:冯俊杰因未见其石柱上的“金正隆”铭文,而就其建筑特征,认为其创建于金代,但在元明两代更换了不少木构件,故为元代或明代早期遗构,参见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5页;常亚平等认为其创建于金正隆二年,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参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编委会编《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第4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3页。吴寄斯认为,据石柱题记,该台创建于金正隆年间;据该台的细部做法,包括台基、素面、雕刻题名牌的石柱,铺作等结构,建造年代相当,屋顶部分后期有过较大重修,但建筑主体的年代应为金正隆年间,参见吴寄斯《金代戏场建筑实例的调查与研究——以晋东南地区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第48页。 ↑王报村二郎庙舞亭在2008年修缮前,后山墙和东西两侧山墙外层为土坯垒砌,内层为青砖砌筑造,明显为后人增建。见图6之砖坯,更多细节参见建筑论坛(http://xintu.abbs.com.cn/bbs/post/view?bid=6&id=2317652&sty=1&tpg=1&ppg=1&age=0)网名为“论坛侍郎”的作者在200311月25日23:54上传于该论坛的图片,本文引用于2019年3月9日。 ↑此处判断二郎庙舞亭为大三面观形制,理由是其背后为土坡,观众无法站立其后;从安全的角度讲,其后角柱间也应该设墙保护表演者。泽州岱庙舞楼的情形与此类似,其后为下院的水池。也有学者认为其为大三面观形制,参见延保全《宋金元时期北方农村神庙剧场的演进》,《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第89-100页;曹飞、颜伟《中国神庙剧场史》,三晋出版社2016年版,第91页。 ↑冯俊杰《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神庙戏台》,《戏曲研究》2002年第1期,第80-87页。 ↑李陆斌、吴国源《中国古代早期建筑基址柱与地面连接方式的演变及受力特征分析》,《建筑史》2017年第1期,第1-11页。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tukeji.cn/xintu/66914.html

相关文章

「关键词排名查询官网」关键词排名查询api

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看网站关键词排名 2、SEO如何查询关键字排名 3、怎么查排名前五的网站核心关键词 4、如何查询网站关键词的排名 5、查关键词排名的网站 如何看网站关键词排名...

谷歌seo关键词排名查询(济南seo网站排名关键词优化)

怎么用网站插件让关键词排名,以及网站快速收录,在做搜索引擎SEO时,大家都知道内容更新是一个持续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搜索引擎优化给出的内容为王的因素之一。搜索引擎seo优化需考虑的几大内容因素一...

「关键词排名价格」关键词排名报价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度竞价排名一个关键词大概要花多少钱? 2、手机百度网站关键词快速排名多少钱 3、现在做一个关键词优化排名大概一年要多少钱? 4、关键词优化价格多少钱 百度竞价排名一...

麦当劳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简述电子商务对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的影响

麦当劳网络营销策略分析卓阁文化传播doc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麦当劳一这个世界闻名的快餐连锁店,在30多年前只是美国。麦当劳餐饮...

网络营销网客课,免费自学电商教程

_网络营销课程ppt,411 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 1 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是指企业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飞橙教育聚焦传统企业网络营销培训网络营销推广人...

游戏达人推广英雄联盟账号(游戏达人推广是怎么计算收益)

游戏达人推广英雄联盟账号(游戏达人推广是怎么计算收益)

英雄联盟LOL台服账号怎么转?如何才能账号转到英雄联盟LOL台服?_百度... 1、转服方法一览转服时我们需要在biubiu加速器中再下载一个lol手游的台服客户端,然后点击台服线路进行加速,这样正常...

现在,非常期待与您的又一次邂逅

我们努力让每一次邂逅总能超越期待

  • 效果付费
    效果付费

    先出效果再付费

  • 极速交付
    极速交付

    响应速度快,有效节省客户时间

  • 1对1服务
    1对1服务

    专属客服对接咨询

  •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

    不断升级维护,更好服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