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道德经》的逻辑和东方哲学

时间:2023-11-08 信途科技新闻资讯

提及哲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奠基了现代科学的西方哲学,认为中国乃至东方哲学无法与其相提并论。毕竟现代科学的产生与近代世界秩序的建立与发展,都与西方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比如起源于古希腊的形式逻辑、演绎法、归纳法,依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而与之相比,近代东方哲学界虽然出现了冯友兰、胡适这样学贯东西,见识广博的哲学大师,著有《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等雅俗共识的哲学佳作,但依然无力改变在东方哲学属于少数人的尴尬境地。

哲学有用吗?能吃能喝,能够买房置业吗?我想,这是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对哲学最直观的价值考量。但他们却有所不知,哲学本是利己之学,因为哲学的研究基础是世界本原,而研究世界本原的目的是从中总结规律,使生活变的更加轻松便捷。比如人与人该如何相处,生活才能和谐美满?人与自然又该如何相处,环境才能长治久安?这都是人生应当去思考的切要问题。因此胡适认为——“凡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但美中不足的是,似乎古今中外所有哲学家对哲学的阐述都还不够具体。虽然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这些东西方公认的古代哲学家无不认同,拥有“善”最多的人,就是价值最高的人,“德行”最好的人。但“善”具体指什么?“德行”的标准又是什么?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公认的标准答案。因此,很多近代哲学家均敏锐地意识到,古代哲学最大的弊端是没有给“善良”“正义”“道德”等至高标准,做出清晰明了的定义。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做人应当善良,应当正义,应当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这就如同出了张没有答案的试卷,以致关于道德,关于善良,关于正义与真理的解释众说纷纭,导致人性总以真理与正义之名相互诋毁攻击,甚至使用最残忍的手段彼此伤害。但对“史前哲学”知之甚少的当代哲学家们同样有所不知,关于“善良”“道德”“正义”“真理”的标准答案史前便已出现,至今还保留在古老的东方,那便是由史前异人伏羲氏所创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经自然哲学。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代自然科学能够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言,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经文化的存在。因为“龙的传人”自信,传承自上古的易经自然哲学,早已揭晓了世界本原的最终答案。也阐明了与自然相处的最佳方法。因此,东方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探索意愿,并不像西方哲学那般强烈。

是不是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可笑?甚至有一种“吃不上葡萄,便说葡萄酸”的狭隘思想在从中作祟?那就让我们从有“万经之王”美誉的东方经典《道德经》说起,了解下在古老的易经哲学框架内,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与道德观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

首先说一说“善”的定义。很多人认为,“善”是一种抽象的行为概念,因字形从言从羊,故认为与从我从羊的“義”类同,均具有温顺柔和的文化内涵。故认为,“善”具有“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多重兼具柔顺性的含义。但梨花认为,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过度解读,因为“善”字出现之初,不可能具有如此多的不同意义。应单指“吉祥”。但随着时代变迁,随着人们对可产生吉祥结果的行为认识加深,才不断地为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意识到与人友善,可带来吉祥的行为结果。又比如擅长某事,也可带来吉祥的行为结果。因此,解读古代经典最忌“以今释古”,使用现代语言的封包性注释理解古文。而据中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记载,“善”字的春秋古意应单指“吉也”,既吉祥。而之后的“从言从羊,与義美同意”的解释,则均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按照象形文字的由来,添加的个人注释。

也就是说,“善”字的古意简单明了,指“吉祥”。而发展到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从象形文字的特点,为“吉祥”说法的由来,添加了合乎情理的因果注释,认为“善”之所以能够具有吉祥的意义,是因为它具有温和顺柔,不与事物产生冲突的文化内涵。因此吉祥。

这种解释不能说不对,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待人处世温顺柔和,确实也多能带来吉祥的行为结果。但百分之百如此吗?因此梨花认为,“从羊”之指意在取象,取羊的温顺表象,而真正的意义,则是想要表达顺其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之意。因为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况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指出,顺应天时地利的治理行为,才能取得吉祥的行为结果。由此可知,“善”字形成的最初意义应指——顺应自然,能够带来吉祥结果的行为方式。其中的逻辑也非常简单,比如中华民族自古便奉行的农耕之道——“耕耘”“夏耘”“秋收”“冬藏”,其宗旨无外乎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生养万物的天行规律,作息农耕(顺其自然)。也因此,近代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不但将以孔子为首的中国传统哲学,误解为老道的经验教训。并且声称,类似的经验教训在哪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得到,也许还会更好。

不得不说,黑格尔对儒家文化的评价,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偏见。并且不止黑格尔如此,很多当代中国人同样如此,认为,什么“来而不往非礼也”,谁不知道互有往来的人际交往,才能长久稳定的维持下去,不是经验论又是什么?

但它偏偏就不是。并且,非常肯定的不是。

而是模仿论,是史前文明传承给“龙的传人”,“取象天地,效法自然”的模仿行为。

因此《周易·象传》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为何自强不息?因为君子取象天地,行为效法天地得以久存的运行规则,周而复始的恒久状态。故《周易·彖传·恒卦》记载:“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并着重强调:“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很多现代人解读传统经典,如《周易》均深陷于名实之辨,争论何为刚,何为柔,执迷于刚柔皆应的具体使用方法。以致忽略了恒久大道“巽而动,刚柔皆应”的混成性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关于大道的混成性质,阐述得非常清楚,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名之曰大……”。

据东周“守藏室之史”,熟知上古易学文化的老子透露,有一种未知的混成事物产生于天地,即空间与时间之前。是创造世间万物的本原。但他也不清楚这样事物在上古时期的具体名称,只能勉强地描述它的性质为“道”,即事物的运行轨迹与规律。并将它的涵盖范围限定为“大”,世间万物均具备的运转共性。“大道”之名由此而来,无外乎世间万物的运转共性。但这种认识,竟然与现代科学尚在猜测中的创世理论“时空大爆炸”高度吻合。现代科学同样认为,时间与空间在未产生之前,被坍缩为某个体积无限小,质量却无限大的时空奇点。忽然某一天,这个混淆了时间与空间的奇点,发生了大爆炸,空间与时间因此产生(实为有序分离),进而日月星辰得以出现,世间万物也相继产生。而近乎相同的事件阐述,同样发生在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中。

中国人众所周知,拟人化的盘古氏劈开混沌,天地才得以产生。而所谓的“混沌”,指的可能便是混淆了天与地,空间与时间的混成之物。因为太多的先秦经典中均记载:“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很可能并非是封建迷信,而是不折不扣的自然科学。不信我们可以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检验当年伏羲仰观天文得出的易学结论——阴阳平衡。

首先,中国人为什么视“太极”为文化图腾?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图所展示的便是至简大道,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运行共性——均衡。故,《庄子·天地》开篇记载:“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与老子齐名的道家先贤庄子透露,天地虽然广大,但它们的运转形象却均衡、对等(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的种类虽然繁多,但万物的运行宗旨也彼此相通(万物虽多,其治一也);民众与百姓的数量虽然众多,但行为全部遵从君王的有序派遣(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因为君主拥有譬如自然般的完美德行(君原于德),而完美德行成就于对天地规则的取象与效法(而成于天)。所以说(故曰),古时帝王之所以能够君临天下(玄古之君天下),是因为他能够顺其自然地治理天下(无为也),效法天地的运转形态而已(天德而已矣)。

既是说,史前文明通过不懈地探索发现,万物的存续与发展,均得益于对简单均衡规则的善加运用。故称“大道至简”。而《庄子·天地》开篇对大道均衡理论的阐述,也绝非庄子的一家之言。如同为道家先贤的老子不但认为,学习帝王治术的诀窍在于善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的均衡法则。更加在于,熟悉掌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诸多均衡变化,如三才,四象,五行,八卦等诸多复杂情况下的均衡运用。故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因此,老子提倡的均衡治术不止包括“道经”,简单的天行之理,二元论。更加包含“德经”,天时、地利、人和,譬如《周易》对三才之道的均衡运用。 故《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的“德经”部分,添加了对人性的剖析与讨论,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说,天地的运行宗旨是使用多余的,补充不足的,以期均衡。而人性则恰恰相反,多使用本就不足的,补充早已多余的(贪得无厌)。因此老子感叹,唯有熟知自然均衡运转规则的得道之人,才能放下名利,效法天地的均衡大道(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也因此,在提出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诸多均衡规则的论述宗旨后,《道德经·第二章》马上便阐述了自然界中最简单,也是变化最多,最具普遍性的二元均衡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但通行本《道德经》,却无端的缺失了“恒也”两字,使得老子的论述毫无宗旨可寻。所幸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不但添补了此空缺。更加明确指出《道德经》开篇论述的并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由此可知,老子认为,万物得以久存的关键是均衡。如“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的生态均衡规则一旦被打破,结果只能是失去制约,只生不死的物种泛滥成灾;又如互惠互利贸易均衡规则被打破,结局也只能是战争与无休无止的可耻剥削。因此,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指出治理天下的首要同样是均衡,因为只有大公无私的均衡治理,才能消灭引起社会纷争的贫富差距(均无贫);进而使百姓和谐共处,消除孤寡无助(和无寡);使得家国安定,免予倾覆之忧(安无倾)。而此治术的逻辑根本,同样是至简大道——均衡!

孔子为什么要删定六经?因为随着夏商周三代上千年的流传,至简大道早已演变为说法众多的是非杂学,甚至演变为各国相互攻击诋毁的利器。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儒墨之争,誓要齐同是非的庄子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如果人人都将自己的成就私心当做评判是非的标准,那谁还没个标准呢?那么庄子对待是非的标准又是什么?是“可乎可,不可乎不可”,认同可有可的道理,不可也有不可的道理的相对性。而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中,也同样强调过差不多相同的是非观点,反问世人:“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答应与反对的意义差别有多大)?美与恶,其相去若何(喜爱与厌恶的意义差别又相距多远)?”言下之意,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产生不同是非看法,均是结合自身的切身感受,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故老子强调:“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强调他人的感官畏惧,需要感同身受。

而《道德经》开篇,老子更加旗帜鲜明地指出,嗜欲与寡欲,得到与放下,同样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均衡之治(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因为人只有矫枉了欲望(恒无欲),才能拨开重重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不偏不倚地审明事物的诸多功用。否则心中只存贪欲,看到只能这样事物的益处,想着占为己有,千方百计的占为己有。进而,看不到将这样事物送给更需要它的人的适生之道。

但止欲同样需要适度,因为人性还需要在适中欲望的良性推动下(恒有欲),找到取舍之间,真正属于自己的均衡德行(以观其所徼)。所以“徼”指边界,指因人,因事,因势而止的知止之用。否则,原本去商场只是想买一块肥皂,却在欲望的无度诱惑下(如导购人员的刻意引导下),莫名其妙的买了很多原本不想,也并不需要的奇怪东西。因此老子在之后的《道德经·第三章》强调:“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那么您说,人性可以完全没有欲望,或只有欲望吗?

您也肯定想不到,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之道的运用基础,同样是《周脾算经》中明确记载的用数之要——均衡!故,商高对周公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提及《周脾算经》,很多人陷于名利,争论“勾股定理”的首先发现者是谁。进而遗忘了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的几何均衡特性。之前也不止一次提及,维持万物存续的共性是至简大道——均衡。不信想一想维持“牛顿力学”的基础是什么?难道不是“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相等”的均衡规则?相对论的结论又是什么?同样是质量乘积光速的平方,等于能量的均衡特性。那么光速在质量与能量的均衡关系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您,起到均衡,“调钟”的作用。调整因时空扭曲,引发的时间流逝速度不同的时空差异。因此相对论预言,时空各点的时间流逝速率都不同,比如头顶与脚下,海平面与国际空间站,卫星轨道与地面等不同时空比较位置的时间流逝速率,都不同……也因此,GPS定位系统需要根据信号接收器与卫星轨道间的空间差异,调整各自时钟的时间流逝速率。从而维持空间与时间,此消彼长的均衡特性。

还有诸多物理规则中,普遍存在的最终结果守恒现象。有没有想过,物理量因何能够守恒?因为它与另外一种或多种不与之相背的物理量,保持着此消彼长的均衡特性。而此理,便是神秘莫测的太极之用——阴阳反背。

而在众多中华传统文化中,言说大道规则,均衡的例证比比皆是。如《礼记·大道之行》便将“均衡之治”视为大道之行的首要,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均衡,公正不偏),选贤任能(公正,大公无私),讲信修睦(和谐,包容友爱)。”。

《道德经》中老子同样秉承“抱一为天下式”,将和谐共处的均衡理念,视为治国理政的切要宗旨。

《荀子》则从除惑解弊的智者角度,阐明了解决思想弊端的正确方法是“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既陈明万物的利弊功用,以大公无私的公正理念,明审万物。

《尚书》与《管子》等成书年代更为久远的华夏典籍,则更加质朴地记载了对均衡规则的古老运用。因为《道德经·第三章》提倡“圣人之治”的宗旨,同样也是均衡。如“弱其志”与“强其骨”,无外乎意志教化与体制教化阴阳并举,相辅相成。因为老子的哲学思想素来认为“柔弱胜刚强”,故“弱其志”并非指弱化意志,削弱欲望等现代误解。而指坚韧意志,对意志力的坚韧磨练。但老子认为,磨练意志需要以强健的体魄作为基础,否则心有余力不足,纵有雄心壮志,也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哀下场。因此他才提倡“弱其志”与“强其骨”阴阳并举,相辅相成的圣人之治。

同理,“虚其心”与“实其腹”遵从的同样是阴阳并举,相辅相成的大道宗旨。因为虚心方能纳物,意指包容,故有虚怀若谷之说。但老子认为,虚心纳物的前提是衣食无忧,否则连肚子都填不饱,何来虚心纳物的宅心仁厚?岂不闻早在老子之前,齐国大夫管仲便已在《牧民》中有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教诲。而据《尚书》记载,早在周成王封赏周公长子伯禽为鲁公时,便告诫伯禽:“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师从周公的成王传授伯禽治国之道时,同样提倡恩威并施,文治与武功相辅相成的均衡之治。因此,以均衡为宗旨的“圣人之治”,绝非老子首创,应当与孔子删定六经情况类似,均是先秦古者,对史前易学文化的再次整理与发挥。

综上所述,华夏先贤莫不认为,世间万物的运转都需兼顾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等多种不同的均衡关系的调和,方为阴阳不失的自然大道。如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阐述的既是良知与行为的均衡之用。

王阳明因何强调“知是行的主张”?因为良好的行为认知,能为行为指明适于自然的发展方向。而“行是知的功夫”则是说,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的勤奋践行,是践行良知需要终身磨砺的傍身功夫。既是说,知与行,同样是相辅相成,不可偏行偏废的均衡之治。否则有知无行,流于空想。有行无知,陷于粗野。故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质朴与文采,行动与良知均衡一身,方为君子处世立身之本。

至此,洋洋洒洒数千字,也难道大道万千,无所不容的博大内涵。但梨花其实更想说一说史前易经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与遗失缺憾。因为梨花研究发现,史前易经哲学不止属于东方,也曾经属于西方。但源于埃及与古巴比伦的史前文化传承失佚甚多,例如米利都三杰的著作几乎全部遗失,尤其是阿那克西曼德所著的《论自然》,只留下言语不详的论述——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

当看到阿那克西曼德数千年前的古老论述,梨花莫名心酸,因为粗通易理的梨花深知,阿那克西曼德试图转述的同样是太极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均衡大道。但毕竟这是个哲学已死科学大行其道的特殊时代,再好的理论阐述或言传身教,都抵不过科学的实验性震撼人心。也是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阿那克西曼德、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不同文明圣贤,对史前易经文化的不同转述,梨花将通过简单的天文计算,还原古圣伏羲以天地为象,以自然为法,建立“易学”的伟大壮举。而梨花首先要为大家验证的便是易学理论的核心“阴阳平衡”,既时间与空间对等、对称的天文现象。

阴阳的第一指为什么是天地?因为“阴阳平衡”的古老说法,来源于古圣伏羲仰观天文,对空间与时间运转规律的不懈观察。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统一空间与时间的物理单位,这看似不可能,实则却很简单,早已被孔子转述在《说卦传》开篇的“立数之义”——参天两地而倚数。

但现代对“参天两地而倚数”的解释众说纷纭,因此梨花不做是非评价与训诂考证,只介绍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敬请海涵。

梨花认为,从字形、字意的流变与众多经典记载分析——参者,三也;两者,二也;天者,上下四方,宇也,指空间;地者,古往今来,宙也,指时间。故“参天两地”指,三个空间,两个时间。而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尸子》《淮南子》《庄子》《文子》……等诸多先秦典籍中均有类似记载的“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的古老说法。

因此,梨花通过对易学理论的现代化分析,不但认为伏羲氏所说的天地指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空间与时间。并且认为,是天地的有序分离,既空间与时间的秩序化创造了世间万物。因此,我们急需证明空间与时间对等、对称的基本秩序,既庄子所说的“天地虽大,其化均也”的大道规则。

但众所周知,现代物理学中空间与时间所使用的物理单位不同,因此很难以直观的数学方式证实两者对等、对称的量化关系。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早在十六世纪末,著名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便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发现——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

既是说,开普勒总结了“汶岛天文台”数十年的天文数据后发现,围绕太阳公转的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结果为常量。既某一种具有规律性的量化关系。但其实,开普勒发现的应当便是上古易学的立数之义——“参天两地而倚数”。既,三个空间与两个时间之比,均衡对等的时空量化性质。因为,“轨道半长轴”的名称下,涵盖的时空性质是空间;而“公转周期”的名称下,涵盖的时空性质则是时间。而立方与平方,分指三次方与二次方,数字三与二的古汉文别称“参”与“两”。故,“参天”指,三个上下四方、既空间的三次方;“两地”指,两个古往今来,时间的二次方。而“倚数”指,通过拟数,既分母为根,转化后的量化数值。因为北宋易学大师邵雍弟子所著的《皇极经世书·天地河图全数第一》中对“倚数”的解释是:“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明确指出,“倚数”用于表达“天地正数”,既空间与时间对等、对称的量化关系。

也就是说,使用某一时空参数作为倚数分母,便可统一空间与时间的物理单位。如统一重量单位“千克”,与长度单位“厘米”。

假设A的体重为70千克,身高为170厘米。那么便可以将70千克,作为量化重量单位的倚数分母,换算其他千克单位。如100千克,可大概换算为1.4285……(100÷70≈1.42857……)。如此一来,便完成了物理数值的去单位化。

长度单位的去单位化同理。

如此,若将A的体重70千克,与身高170厘米设为量化的倚数分母,可换算得出B的体重与身高分别1.42857……(100÷70≈1.42857……)与0.94117……(160÷170≈0.94117……)。

您肯定疑问,如此简单的换算意义何在?意义重大,因为天文学中存在“不动之动”,既参照系的问题。比如最基本的物理现象速度,便存在相对谁而言的复杂状况。如某一物体在进行时空运动时,便存在相对太阳,相对银河,相对河外星系等多种不同的量化数值表达。但谁也无法否认,多种不同量化数值表达,表述的均是同一物理事件。

因此,人类文明若想跨入星际文明行列,相对性问题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并且不止物理如此,事理更是如此。因为对同一事件人们因何会得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是非结论?因为人们所处的时空位置不同,因人而异的自身状况不同,观察视角不同……更加因为人们各自的私心与目的不同。何谓奸臣?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

既是说,奸诈之人说话之时具有刻意的选择性。想成其事,便专说起这事的长处与好处。隐瞒弊端不提;想坏其事,则专说这事的短处与不足。隐瞒长处与未来的可能利益。这便是西汉刘向父子总结的,臣子六邪中的奸臣。

也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强调:“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言下之意,万物祸福相依,利弊皆存,故可道之道,均为有失公允的偏颇道理。有名之名,则为有失公允的一时之名。如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以往作为,判定这人是好人或坏人,但我们如何保证,未来的某一天好人不会沦为坏人?坏人也有可能成为好人?庄子因此补刀:“一与言为二”,指出是非原本彼此依存,任何事物中都必然包含祸福相依的是非两面性,却因为人性的偏好,蔽于一曲的浅见。产生出是非有别的不同认识。

如果造物者真的存在,世间万物也均由他所造,他又因何会偏心人类,眼睁睁的看着缺乏包容精神的人类文明肆意妄为,残忍的支配他的其他儿女?甚至由他所造的,早以长大成人的其他文明,又如何能够安心接纳无法顺其自然,按照自然规则行事的人类文明?又如何保证,被宠坏的人类文明在成长起来后,不会如同往剥削,奴役,甚至杀戮、灭绝他的其他子女?

举头三尺有神明,千万不要狂妄地认为人类是宇宙主宰,是唯一的高等智慧生命。人类文明发展到今时今日,已经又一次站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上,是奔向天堂,还是步入地狱,惟人自召。根本不需要毁天灭地的自然灾害与世界末日,人性的狭隘,自私,贪婪,懒惰……等难以克服的偏颇原罪,便可亦如往昔般轻而易举的毁灭人类文明。知道伏羲文明是怎么被毁灭的?是共工与祝融相争,掌握智慧科技的官员与掌管工业制造的官员因发展理念不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战争冲突。为了消灭对方,共工一方冒险尝试条件尚不成熟的时空武器,导致天塌地陷,空间不再兼覆万物(天不兼覆),时间也不再承载万物(地不周载)。而据唐初“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的考据与推测,这场毁灭了上古文明的史前灾难,可能发生在距今三十万年前。

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科技同样是把双刃剑,当人类打开潘多拉的宝盒,享受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腾飞时,是否想过,人类的道德水准是否已经达到支配上帝“造物之剑”的高度?是否能够完美的解决原子危机与病毒危机?又是否已经达成物质与精神的均衡发展?达成比譬如自然般的“天人合一”境界?

如果还没有,便该及早醒悟。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既然自然以均衡造物,生存在自然中的万千生灵也应当遵行均衡大道,矫枉自身的行为与理念。如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的用术宗旨“反者道之动”,世间万物的运转,都应制约在自己的反面规则中。如自由,就应当制约在它的反面自律的基础上,否则缺乏自律的自由,注定会演变成肆无忌惮的犯罪;还比如权力,也应当制约在它的反面义务的基础上。否则不履行义务的权力,要它何用?同理,获得应当制约在付出的基础上,否则付出与不付出收获相同,工作与不工作结局一样,天理何在?

因此,我们急需按照古学指引,证明天地,既空间与时间的量化关系均衡、对等。故言归正传,若以地球轨道距离绕心点太阳的平均空间距离1.49597……亿公里作为倚数分母,换算火星轨道平均日距2.2793……亿公里,将得出去单位化后的火星轨道平均日距1.5236……(2.2793÷1.49597≈1.5236……)。

同理,若以地球轨道公转周期365.25天作为倚数分母,火星轨道公转周期686.9天作为倚数分子,也可得出去单位化后的火星公转周期1.8807……(686.94÷365.25≈1.8807……)。

而对现代天文学有所了解的人应当清楚,以上两组天文换算规则,与现代天文学中换算天文单位“Au”,换算时间单位“年”的方法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我们不会在数值后特意标明由谁首创的物理名称,而是标明“地球”,意在注明此时空数值的刻度表达基础,相对地球而言的重大意义。

也就是说,火星平均日距1.5236……与火星公转周期1.8807……这两组去单位化后的时空参数,均是通过地球的观察视角得出的主观或片面结论,必须加以注明。如此才能简化天文学中复杂的参照系问题。

其实参照系问题,早在爱因斯然发现牛顿“绝对时空”假设存在错误时,便已经被人类认识到。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人们对相对性问题的重视依然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无法摆脱生存空间狭小的局限,虽然“相对论”反复证实,海平面与珠峰峰顶,地表与国际空间站等不同时空位置,存在时间流逝速率不同的“时钟差异”。并通过“双生子佯谬”等试验,试图破解隐藏在平静时间表面下的特殊物理意义。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物理悖论,忽视了“时间膨胀理论”需要建立在“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达成速度越接近光速,时间流逝速率越缓慢的物理特性。但如果相对论已经证实,海平面与珠峰峰顶,地表与国际空间站,存在时间流逝速率不同的钟慢差异。那么请问,“光速不变原理”中,用来测定光速C的时钟,是走的略快,还是略慢的那把?进而如何证明,两把时间流逝不同时钟,测量出的光速C(299792.458/米)空间长度相同?如同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剧情,当宇航员分别身处在时间流逝速率大不相同的宇宙空间,却共同拥有相同的光源。那么请问,在地面一小时,相当于太空船7年的时钟差异下,共同测量出的光速均为299792.458/秒(维持光速不变原理),那么光速到底是可变,还是不可变?

如果您能对此问题有所感悟,便能意识到人类对时空性质的认识存在重大问题,尤其是对时间的认识。

关于时间,伟大的觉悟者释迦牟尼曾以大千世界,中千世界,与小天世界的时间流逝速率差异为例,说大千世界的弹指刹那,小千世界便会经历九百次生死轮回。无独有偶,《庄子·逍遥游》同样指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便是通过最直观科学观察也一再表明,微生物的繁衍速度快到人类无法想象,甚至一秒钟内便能繁衍数十,数百,乃至成千上万代……并且同一物种,也存在时间流逝速率不同的物理现象。比如春天降生的蜜蜂,大概只可以存活六个星期。但秋天降生的蜜蜂,却可以存活六个月之久。因为秋天降生的蜜蜂,放缓甚至冻结了自己时间流逝速率,直到春暖花开,才又加快了自己的时间流逝速率。与之相比,人类对物理量“时间”的认识与运用,可谓浅薄幼稚。因此梨花认为,不能正确的认识时空性质,人类也将无法正式步入星际文明的行列。

而进行了倚数规则换算后的时空参数,便可以证明三个空间与两个时间均衡对等,进而才可以证明时间与空间一体反背,保持着此消彼长的均衡规则。不信打开手机算算,3个经过倚数规则换算后的火星平均日距1.5236相乘得多少?大约等于3.53……(1.5236×1.5236×1.5236≈3.53……)

而两个同样经过倚数规则换算后的火星公转周期1.8807……的乘积,同样约等于3.53……(1.8807×1.8807≈3.53……)。

也就是说,天体轨道半长轴的立方(参天),与轨道公转周期的平方(两地),比值相等!而开普勒第三定律,“调和定律”的表达式,同样是行星轨道半长轴a的三次方,与行星轨道公转周期T的两次方,比值相等(为1)。

并且不止火星如此,任何天体经过“参天两地”的倚数规则换算后,都会表现出空间与时间对等、对称的均衡特性。比如火星之后的木星。木星平均日距大约为7.785亿公里,若以地球轨道平均日距1.49597亿公里作为倚数分母进行换算,可大概换算为5.204……

而以“天”为单位的木星公转周期约为4332天,若同样以地球公转周期365.25天进行换算,可大概换算为11.86……

如此,三个5.204相乘,约等于140……(5.204×5.204×5.204≈140……);两个11.86……相乘,同样约等于140……(11.86×11.86≈140……)。这再次说明,木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木星轨道公转周期的两次方,同样均衡对等。

并且,“参天两地而倚数”的换算规则,不止局限在使用地球轨道时空参数作为倚数(分母),还可以使用火星、木星……等相同绕心点天体的时空参数作为倚数(分母)。如使用木星轨道平均日距7.785亿公里作为倚数分母,换算火星轨道平均日距2.2973亿公里,得出的火星空间参数大约为0.29278……(2.2973÷7.785≈0.29278……);使用木星轨道公转周期4332天作为倚数分母,换算火星轨道公转周期686.9天,得出的火星时间参数大约为0.1585……(686.9÷4332≈0.1585……)。

如此,按照古学“参天两地”的象数基础排序,表示空间参数0.29278……连续乘积三次(参天),表示时间参数的0.1585……乘积两次,两者的比值,同样约等于1——(0.29278×0.29278×0.29278)÷(0.1585×0.1585)≈1!

如此继续下去您将发现,无论若何换算,使用任何时空参数作为倚数分母,得出的空间与时间参数都均衡、对等。这便是庄子转述的史前文明的智慧结晶,易学象数文化的立数之要——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也因此,在《大宗师》中庄子提出了以天地自然为宗,以上古真人为师的效法原则。

不信您可以使用天王星,海王星,哈列彗星……等相同绕心点天体(共同环绕太阳公转的天体群),作为时空参数换算的倚数分母,换算其他相同绕心点天体的时空参数,看看结果是否均衡对等?但因篇幅缘故,具体过程梨花就不一一列举了,着重说说时空运算,或是说物理规则中,为什么总是围绕平方与次方,既两次方与三次方的莫名物理规律展开?

梨花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就连现代物理学典籍人牛顿,古希腊数学与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都没有解释过这个关乎自然科学的本质问题。但史前异人伏羲却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天圆地方”,因为空间有三面六极,时间有阴阳两面。所以空间为圆,为体;时间为方,为面。因此,我们看到的时空才是三维体与二维面的混淆整体。

不信您仔细想想,时间具有上下四方的空间性质吗?没有,它只有古往今来的阴阳两面。那么运行在时空中的天体,必然要表现出空间三维体,与时间二维面的双重特性。

至于其他物理定律中为什么也反复出现平方与次方的运用?则是因为世间万物的产生基础均是天地,空间与时间。《易数钩隐图》中甚至还阐述了天地与两仪区别,能量与质量的由来。阐述了天一过中五,如何下生地六。地二过中五,又如何上升天七等自然造物过程。并且梨花怀疑,此过程与人类已经发现的电子跃迁等自然现象有关,但因条件所限,无法证实。

梨花也通过诸多时空换算,如对非绕日天体群时空参数的换算证实,时空中凡是受到引力影响的各点,空间参数的三次方,与时间参数的两次方,全部均衡对等。又经过对天体轨道转速的诸多换算证实,天体展现出运动现象,其实是随波逐流的时空航标现象。何谓“不动之动”与“顺其自然”?因为真正产生运动的第一推力不是天体本身,而是空间与时间此消彼长的均衡往来。这就如同在时空长河中散下颜色醒目的标识物,标识物的运动行为,并非是标识物本身的主观运能,而是随波逐流的客观动能。真正在运动不是天体,而是时空本身,时间与空间此消彼长的均衡往来。因此,之前换算才会反复得出空间的三次方,与时间两次方,均衡对等的物理现象。

不信我们通过“天体轨道转速”,这个兼顾了空间与时间双重特性的物理参数,证明此推测。

众所周知,地球轨道平转转速大约为29.784公里/秒,而火星轨道平均转速大约为24.13公里/秒。那么两者的关联在哪里?在所承受的,太阳引力大小的不同。因此牛顿发现,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既距离绕心点越近,受到的引力越大。反之则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单纯的距离变化,直接换算天体轨道转速的变化规律。如使用地球轨道平均29.784公里/秒,换算火星轨道平均转速24.13公里/秒。只需要使用地球轨道平均29.784公里/秒,除算火星与地球空间日距比1.5236的二分之一次方即可——29.784÷√1.5236≈24.13……(抱歉,因打字软件不太支持分数次方,故使用根号√代替二分之一次方,以下类同)。

木星轨道平均转速13.06公里/秒的换算,同样如此——29.784÷√5.204≈13.06……

如此一来,只需要掌握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4公里/秒,与相同绕心点天体与地球的空间日距比,便可轻而易举的换算出对应天体的轨道平均转速。如海王星与地球空间日距比大约30.07……(44.98÷1.4959≈30.07),那么海王星轨道平均转速大约等于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4公里每秒,除算海王星轨道与地球轨道的平均日距比30.07的二分之一次方:29.784÷√30.07≈5.43……公里每秒。

但真理不止属于地球,更加不止属于人类。例如海王星轨道平均转速5.43公里/秒的真实结论,还可以通过火星轨道时空参数获得。可以使用火星轨道平均转速24.13公里/秒,除算海王星轨道与火星轨道空间日距比19.73(44.98÷2.2793≈19.73)的二分之一次方获得:24.13÷√(44.98÷2.2793)≈5.43……

还可以使用木星轨道平均转速13.06公里/秒,除算海王星轨道与木星轨道空间日距比5.77……(44.98÷7.785≈5.77)的二分之一次方获得:13.06÷√(44.98÷7.785)≈5.43……

还可以使用水星,金星,土星,天王星,哈雷彗星……等一系列共同环绕太阳公转,受到太阳引力影响的天体的时空参数,换算出相同结果。这便是“大道万千,殊途同归”说法的象数基础。总之梨花是想证明,空间是时间的反面,时间同时也是空间的反面。两者混淆一体,并称为玄。而所谓的“玄学”指,运用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八卦等不同均衡规则的学问。故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时间与空间的运转,同样遵循此消彼长简单变化。不信大家使用简单的圆周定律,细心地想一想地球轨道与火星轨道的周长变化,就什么都明白了。

按照圆周公式计算,火星轨道周长,大约是地球轨道周长的1.5236倍。因为火星轨道半径,是地球轨道半径的1.5236倍。如此,若按照相同的运动速度计算天体公转时间,那么火星公转周期,就理应为地球公转周期的1.5236倍。但事实结果却是1.88倍,为什么?因为随着引力大小的改变,火星时间流逝速率与地球时间流逝速率相比,被放缓了1.2343……倍,既火星与地球空间日距比二分之一次方倍。因此,在火星与地球同速运行的理论基础上,既1.5236倍的基础上,乘积火星时间流逝速率对应地球时间流逝速率被减低程度1.2343……,便可得出现实观测中火星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的时间对比值1.88……(1.5236×1.2343≈1.88……)

这说明,引力的存在确实可以弯曲时空,而时间的弯曲方式,便是时间流逝速率不同的差异。既庄子所说的,大年与小年之别。若非如此,亿万年来太阳系各天体分别以不同轨道速度在宇宙中穿行,为什么从来没有拉开真正改变过彼此之间的距离?因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被扭曲是时空。这便是看似在动,实则不动的“不动之动”。

也就是说,火星等地球轨道外天体的时间流逝速率,要比地球时间流逝速率慢。而金星、水星等地球轨道内天体的时间流逝速率,要比地球时间流逝速率快。想证明此点并不难,因为人类远征火星在即,做个原子钟实验即可。

但如果您认为上古易学也不过如此,那因为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深刻。至少还可以使用它,计算任意天体,任意时空位置的轨道瞬时转速,如哈雷彗星在经过地球轨道时的瞬时速度为什么是41.5公里/秒?而不是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4公里秒?因为时间流逝速率的变化同样具有惯性,例如受到“加速度”等物理现象的影响。因此,首先通过已知天文参数,换算出哈雷火星轨道平均转速:29.784÷√(26.62÷1.49659)≈7.06……公里/秒。

其次,使用哈雷彗星轨道直径53.24亿公里(注意是直径,半径26.62亿公里乘积2),减去哈雷彗星计算时所处时空日距,即地球轨道平均日距1.49597亿公里(53.24-1.49597≈51.744……),再遵循古学“阴阳互根”的用数原则,除以地球轨道平均日距1.49597亿公里,约等于34.5889……(51.744÷1.49597)≈34.5889……),再换算出34.5889的二分之一次方即可(√34.5889……≈5.88……)。

而5.88……便是哈雷彗星运行到地球平均轨道,日距1.49597亿公里处时,所累积的时间惯性。因此使用哈雷彗星轨道平均转速7.06公里/秒,乘积此数值,便是哈雷彗星经过地球轨道时的瞬时速度——41.5公里/秒(7.06×5.88≈41.5……)!

下图为公元1986年9月,哈雷彗星经过地球平均轨道,日距1.49597亿共处时的天文数据。以红线注明了哈雷彗星当时的瞬时轨道速度为41.5公里/秒。

全部计算过程如下:29.784÷√(26.62÷1.49597)×√((26.62×2-1.49597)÷1.49597)≈41.5……公里/秒。

无论您是否看得懂,以上便是实事,需要全人类正视,更需要重新认识的实事。曾经失佚史前象数文化,绝非你我想象的那般简单。您肯定也不相信,这些匪夷所思的计算方法,均来自中华传统经典,来自《易数钩隐图》《周脾算经》《皇极经世书》……甚至如开篇所言,来自《道德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庄子》《墨子》《荀子》《列子》《尚书》《管子》《说苑》《文子》《尸子》《淮南子》《吕氏春秋》《金刚经》《坛经》《阴符经》……这些数也数不完,却千篇一律的不同论述。

正如谚语“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世间的道理本无分别,分别产生于人们的不同见地与观察次序的先后之别。故庄子有云:“道通为一,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中庸》亦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够再次见面,再好好地说道一二。

最后,为大家献上有可能是古圣伏羲仰观天文,做出“先天八卦图”的天文依据(计算天体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八种不同方法)。以地球为例,计算近日点轨道最快转速的方法有四种:

29.784×√((1.49598x2-1.47098)÷1.47098))≈30.285……

29.784÷√((1.47098÷(1.49598x2-1.47098))≈30.285……

29.784×√((1.520977÷(1.49598x2-1.520977))≈30.285……

29.784÷√((1.49598x2-1.520977)÷1.520977))≈30.285……

计算远日点,轨道最慢转速的方法同样有四种:

29.784×√((1.47098÷(1.49598x2-1.47098))≈29.29……

29.784÷√((1.49598x2-1.47098)÷1.47098))≈29.29……

29.784×√((1.49598x2-1.520977)÷1.520977))≈29.29……

29.784÷√((1.520977÷(1.49598x2-1.520977))≈29.29……

顺序梨花已为诸位排好,八个天文公式从上至下,分别对应先天八卦中从左至右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具体的排数规则,首先遵循中医脉象中“快为阳,慢为阴”的诊病宗旨,列数初爻,因此大体分为快与慢两个部分,分别对应阴阳爻中阳爻(快),与阴爻(慢)。故主要看计算结果,如结果是地球轨道最快转速30.285公里/秒,记一横,为阳爻。反之,记两断,为阴爻。

其次,按照《龙图论医--宗旨》与民间散传的“象易风水”尚有记载的“近为阳,远为阴”的列数规则,排二爻。如计算中出现了地球近日点轨道日距1.47098亿公里,便将二爻记作一横,为阳爻;反之,出现地球远日点日距1.520977亿公里,则将二爻记作两断,为阴爻。

最后,以《皇极经世书·河图天地全数第一》中记载的“乘为阳,除为阴”的用数规则为准,如与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4公里/秒,衔接的是数学符号是乘积,则记一横,为阳爻;反之,若是除算,记两断,为阴爻。

但梨花也清楚,仅凭这寥寥数语,短短一篇文章便道尽大道万千,无所不容的诸多变化绝无可能。便是梨花亲身教学,也无法保证您一定能看得懂,学的会梨花这些杂乱无章的古怪门道。因为对浩瀚的易学来说梨花同样是位初学者,同样需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重要是因为近来的国际局势风起云涌,身为对传统文化略知皮毛的中华儿女,值此民族复兴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责无旁贷。更加希望中华儿女都能够对自己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坚定文化自信,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与正确方针下,共筑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tukeji.cn/xintu/72860.html

相关文章

现在,非常期待与您的又一次邂逅

我们努力让每一次邂逅总能超越期待

  • 效果付费
    效果付费

    先出效果再付费

  • 极速交付
    极速交付

    响应速度快,有效节省客户时间

  • 1对1服务
    1对1服务

    专属客服对接咨询

  •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

    不断升级维护,更好服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