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资讯

seo

「教学资源开发推广方案」如何开发教学资源

时间:2023-11-27 信途科技SEO资讯

信途科技今天给各位分享教学资源开发推广方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开发教学资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和分享本站。

本文导读目录:

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哪些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策略包括敏于发现、勤于研究、善于捕捉。

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顾名思义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同时也应该包括一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综合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效率,也为创造有活力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 明确学科和目标 教师在使用资源之前,首先要明确学科的特殊性以及这节课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容易被唤醒的,如果他们的学习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只要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就能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信息技术最可能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比较大可能性和比较好的视听觉效果。 二、 尊重学生,共享资源 备课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情,上课前就要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而课堂上的使用仅仅只需要几分钟。如何使收集到资料能够有效运用呢?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要求找出概念、定义,读熟例题,可以参考相关辅导资料,有疑问的、有不同见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出标记。每节课开始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借此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在学生阅读时我来回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同时也检查了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预习情况。这样做,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应用题理解程度,还知道了学生在哪些方面比较困难,灵活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而让学生参与到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提高了我所准备的资料的时效性,也促使我更加精心地去把握住教材与学生。从我自身来讲,我在备课、上课、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提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并且在教学流程中地位是与老师平等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在学习中,学得积极、有趣,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为自主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 灵活运用,注重生成 当我们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资源,就要合理灵活地利用这些资源,首先,我们资源的使用是为了强调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点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当学生只找到两种计算方法的时候,我用课件将长方形四条边分解,同时动画演示了拼图与组合,学生豁然开朗,而且一气呵成,找到了所有可以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办法,而且能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解释。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所以,我们在选择资源的同时,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情况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前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或称之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或称之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等。对于那些长期在教学的圈子内部寻求教学变革方向的人来说,也许需要超越教学而获得“课程资源意识”。“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如果说“课程物质资源”所倚赖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一种固定化的、消费性的、“耗散材料”式的资源。那么,“课程人力资源”所倚赖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主动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当然,二者有相互交叉的可能,并非绝对的划界。

一、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涉及对教材的“再度开发”、“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

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二)体验“网络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资料、影视资料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网络资源将发挥更大作用。“书本”(“课本”、“教科书”)虽然历来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但“网络资源”将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构成某种挑战。

网络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网络教育将改写教育模式,重新定义“教学”和“学习”。网络教育提供的学生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科书而言,互联网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传播方式变革的一种回应:从古到今,人类的传播形式大体有四种。首先产生的是口头传播。然后是书籍传播。第三种形式是大众传媒,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传播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以文字文本为基础,辅以多媒体的信息网络,不仅使信息数量成百上千倍增长,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质量,文字与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使阅读重新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使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选择权利得到尊重。”

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当教师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构成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美国学者布鲁巴克在对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做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之后感叹:“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本世纪初在教学方法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推进力,基本上已经耗竭了;教育家们平静下来,沿着业已确定的主要路线进行了一些微小的改进。如果说采用复述法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么,教师们毫无保留地热衷于某一种教学法(如赫尔巴特的方法或杜威的方法)的时代也同样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折衷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前沿阵地,假使还有哪一点可以成为新的突破口的话,那就是教育技术。”布鲁巴克对教育技术寄予如此之高的评价和厚望,似乎并不夸张。现代教育的确越来越显示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和魅力。

不过,现代教育技术是否能够发挥它的力量和魅力,取决于教师的恰当使用,以便真正能够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且需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程时所花费的资源成本,包括教师在制作课件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材料。相反,若不计资源成本或使用不当,倒可能“弄巧成拙”。

与“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另一种资源——影视资源——现在也开始逐步引起教育中人的关注。“影视资源”因其直观、形象而具有“可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它使“寓教于乐”的理想部分地成为现实。

自^电景彡诞生的一百多年来,人类创造了无数优秀的影视作品。它有意无意地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影视课程资源的介入,将使教师“笔耕舌种”的传统教学方式部分地发生改变;如果影视课程资源能够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则可以弥补传统教材在深度广度上的不足。对于这样一种运用人类高科技技术创造出的丰富资源,我们没有理由拒之于教学过程之外。

(三)走进“社区资源”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份“纲要”对“社区资源开发”而言,具有某种标识性意义。既标识此前“社区资源”意识的缺乏,也标识此后“社区资源”意识的某种可能的前景。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生物课程相关的资源有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相关的生物链、生物圈,等等;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与艺术课程相关的资源有山川河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

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无论“天然性”的自然资源还是“人工性”的社会资源,只要教师参与其中的开发,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皆可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部分。

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真正的有效教学不仅依赖于家庭的课程资源,而且常常需要引导家长开发和保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当一个外语教师为学生回到家里无法听英语磁带或看相关的英语录象而焦虑时,或者,当一个语文教师不甘心学生在家里无法获得相关的阅读时,或者,当一个向来重视游戏和“玩中学”、“做中学”的老师不满于学生家里或社区不能让儿童自由游玩时,学校教育如何引导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尤其成为问题。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社区资源之所以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是“教育即生活”的另一种说法。遗憾的是,社区课程资源相对于校内课程资源而言,其重要性经常被学校忽视。而且,学校和社区通常被人们理解为相互隔绝的两个系统,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两个系统。人们理解的教育往往局限于学校,忽视了社区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

二、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物质资源”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当“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资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课程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

具体来说,“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二是发挥教师“主动性”,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面教学”来不断生成瞬时性的、不可重复性的课程资源。

(一)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遗憾的是,现实教育中往往不承认学生自身已经具备的“发动机”装置,往往不重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发动机”这类课程资源。

(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遗憾的是,现实教育中往往显示为“教师不学习”或“教师零学习”。中小学教师要么抱怨太忙而顾不上“学习”,要么不认为自己尚需要“终身学习”。

“教师学习”是重要的,但显然这是个难题。因为“教师不学习”或“教师零学习”有时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制度(如校长的管理方式以及教育考核制度导致教师没有学习的时间和心情)的问题。

不过反过来看,如果我们突破“教师不学习”或“教师零学习”的困难而使“教师学习”成为可能,教师自身就能够开发出丰富而广阔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将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课程物质资源”。

教师学习首先意味着教师需要有所阅读,包括教师读“书”、读“教育图像”、读“教育网络”。

建议教师“读书”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钻研宏大的“教育理论”,在没有讲解的前提条件时,教师甚至不必阅读所谓的教育学教材。比较适合教师阅读的是一些既具有经典意义又蕴涵了教育道理的“教育散文”和“教育故事。”

在教育界一度流行的培根的《论读书》、韩愈的《师说》、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陶行知的《教学合一》、余秋雨的《阅读建议》、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等等,就是比较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散文。这样的散文散落在《读者》、《青年文摘》、《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以及各色网站,教师何以在网络上找来阅读。

教育故事很多,比如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故事》、《动物学校》、《鱼》、《这条小鱼在乎》、爱泼斯坦的《我曾是智障者》,等等。教育故事之所以适合教师阅读,是因为教师作为成年人,工作负担又比较重,不可能正儿八经地端坐在书桌前完整地阅读大部头的专著,而更有可能休闲式地阅读一些教育故事。

除了读“书”之外,比较适合教师阅读的资源还包括阅读“教育图像”。阅读教育图像首先意味着听一些有价值的教育讲座或讲座录像,比如秦伯益院士的《文理交融,多元并举》、周宏校长的《赏识你的孩子》、CCTV^对面节目《什么是人才》等等,教师也可以“阅读”(观看)一些有意义的教育^电景彡,比如《春风化雨》、《音乐之声》、《生命交响乐》等等。

除“阅读”之外,教师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观察”或“观摩”学习,即通过观察同伴的课堂教学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在“互动教学”、“^对面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这种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的、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也正因为这类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正因为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它才显得宝贵而有意义。

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充分地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也可以说,有效的教师就是善于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在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后能够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那里寻找和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

现实教学中往往显示为教师单向的传递,知识在书本、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地流动,所谓“互动教学”或“^对面教学”并不多见。在“课程资源”被提出和倡导以前,人们尚不知教学竟然还有资源的说法。在课程资源被提出和倡导之后,人们往往只承认教材、教具、图书馆、博物馆等课程资源,却很少理会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智慧资源,更不会想到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一堂数学观摩课上,当老师讲授完“负负相乘得正”的原则之后,问学生“(-3)乘以(-4)等于多少?一位学生回答说等于9,另一位同学回答说等于12。老师肯定了后者,并让其陈述了原因,而对前者则不加理会。课后一位观摩专家问那位回答等于9的同学,为什么他认为等于9时,这位同学回答如果从数轴上看,将(-3)向正方向移动4次,每次移动3个单位,那么结果就等于9。可以设想:如果那位同学回答等于9时,老师追问“为什么”之后,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会有另一种效果,有另一种品味?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在“互动教学”、“^对面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这种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的、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

总的看来,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教师的使命,更多地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课程资源。学生之所以能够受教师的激励去亲自接触和体验课程资源,乃因为学生原本已经具备内在的求知热情。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也可以认为,所谓“有效教师”,是那些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教师。好教师即使话语不多,但他提供的资源却丰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

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好高中数学教学资源

新课程指出:课程资源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形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与显形资源相比,隐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容易被忽视。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潜在的教学资源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就必须树立尊重学生的思想观、课堂生成的教学观,努力在教学中实践、探索。下面对潜在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谈谈自己一些粗浅想法和体会。一、关注学生的点滴——每个学生都是教学资源“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课堂学习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事实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包括学生所联系着的家长群、社区等都是生生不息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其他课堂资源(如电视、录像、网络等)最终必须同学生这一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益。“儿童的学习能力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首先,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言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较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开展游戏、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看着他振振有词的模样,瞧着其他学生同样渴求甚解的目光,教师对其的质疑耐心地倾听,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产生了学生与文本的再次对话,生生之间的激烈讨论。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对文本情感态度的独特体验。其次,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变化。以学定教,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语文素养。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第三,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感受。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俯下身子,与他们交谈,倾听。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不时地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而教师,或是因“赶进度”置之不理,或是借“扰乱秩序”斥之,对这样的学生深感“头疼”。假如我当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或是故意充耳不闻,学生们将失去一个多么鲜活的体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要真正在乎学生,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乎他们的言行举止,在乎他们的情感态度,像他们在乎老师一样地在乎他们!那样的话,每个学生都是潜力无比的教学资源。二、更新自身的观念——每个教师都是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学生不断地呈现变化状态,教师即时捕捉、搜集、判断、重组这些信息,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学生再一次饶有兴趣地探究,如此循环,教学真正成为互动过程。教师要巧借隐形教学资源,珍视这笔课堂的“无形财富”,才能促进了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素养不断地丰厚,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而这恰好说明了,在课堂上,教师本人就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和资源的开发者。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我认为每一门学科必然有它的独特性。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叶澜教授“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的呼号提出后,无数教师为之动容。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都突出了“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每个学生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教师唯一的任务是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只有这样,师生都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弘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第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的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不同学生或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也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相沟通,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予以及时调整,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第三,重建课堂教学资源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有了这种教学资源观,教师才会把心思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 ,因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

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

(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

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

(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

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

(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

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

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

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

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

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  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方案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发课程资源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前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或称之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或称之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等。对于那些长期在教学的圈子内部寻求教学变革方向的人来说,也许需要超越教学而获得“课程资源意识”。“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如果说“课程物质资源”所倚赖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一种固定化的、消费性的、“耗散材料”式的资源。那么,“课程人力资源”所倚赖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主动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当然,二者有相互交叉的可能,并非绝对的划界。

一、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涉及对教材的“再度开发”、“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

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二)体验“网络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资料、影视资料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网络资源将发挥更大作用。“书本”(“课本”、“教科书”)虽然历来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但“网络资源”将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构成某种挑战。

网络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网络教育将改写教育模式,重新定义“教学”和“学习”。网络教育提供的学生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科书而言,互联网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传播方式变革的一种回应:从古到今,人类的传播形式大体有四种。首先产生的是口头传播。然后是书籍传播。第三种形式是大众传媒,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传播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以文字文本为基础,辅以多媒体的信息网络,不仅使信息数量成百上千倍增长,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质量,文字与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使阅读重新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使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选择权利得到尊重。”

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当教师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构成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美国学者布鲁巴克在对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做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之后感叹:“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本世纪初在教学方法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推进力,基本上已经耗竭了;教育家们平静下来,沿着

新课程改革教师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2、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要根据课程实施需求,做好现有教学场所功能的调整和改造工作,保证各教学场所满足课程需要。要做好区域内高中学校教学场所的统筹规划,尤其要加强短缺教学场所如新增科目教学场所的建设完善工作。要建立通用技术等课程的专用基地,并促进通用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场所的共享。要健全教学场所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等在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转变上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不断补充短缺教学设备,保证有较为完备的设备资源支持课程实施。特别要根据学校规模和选修模块开设的需要,完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体美等课程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要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向学生开放。要因校制宜地开发学具、教具、教学课件等,建立电子备课库,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3、教学素材。要高度重视教学素材的开发与建设。要建立教材使用反馈制度,根据使用情况,定期向相关出版社反馈修订意见;要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鼓励教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提倡教师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调整、筛选与补充;要注重对各种教学辅助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加工和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鼓励教师开发与新课程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要发挥教学素材在教学服务与学习支持中的功能,既要重视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又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其要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要本着引进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学科为单位,加强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建立共同分享的优质教学素材资源库、案例库及备课平台,逐步形成教师协作、共享、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机制。要善于从教学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关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素材,使课堂得到更为丰厚的素材资源的支持和保障。

4、教育实践基地。要依据地域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构建与科技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前沿结合密切的独具特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科技含量更高的实践场所。农村普通高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原有农业基地基础上,建设新型的与课程实施密切结合的教育实践基地,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要充分挖掘利用农户的资源价值,通过与专业户、示范户、科技户建立紧密联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实习实验和技术示范基地,使基地从校内延伸到家庭。要充分发挥职业高中、职教中心等在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校外科技活动机构或场所的作用,为学校选修课程开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更有效的资源。要规划并协调教育系统内部的其他可用资源,形成普通高中与大中专院校、教科研等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在师资、设备、场所、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社会各界为学校的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免费开放博物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等。还要建立起与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场、养殖场等企业资源和社区资源的互惠共享机制,为学校教学服务。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外资源使用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促进校外资源的使用。

5、网络资源。要切实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探索网上教研方式,促进网络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学校要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校校通”应用平台及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加强学习化学校建设,优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传递、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速农村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优化,使课堂教学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三、建设途径

1、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包括普查、分析、规划、具体开发等环节。各地各校要根据课程实施需求,对本地和本校已有和待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普查,掌握本地、本校已拥有的课程资源项目;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本地、本校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有利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在资源普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资源建设的整体方案,包括建设目标、步骤、方式、措施、保障条件和具体负责人,确保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本着先校内后校外,先必修后选修的原则进行开发。

2、课程资源利用途径包括以下几种: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优化学校师资资源;整合学校硬件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差异、问题、学习活动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资源;根据学校课程发展需求,加强区域内、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建设案例素材库,建立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学校以及开设网络课程等,用好网络资源。

3、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包括校际间课程资源共享、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共享、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和区域间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学校之间应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开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要结合本校实际,选编或改编外校的选修Ⅱ课程,通过“联校开发”的形式,形成选修Ⅱ课程资源的共享;要争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支持,做到教育系统内部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要争取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实现与企业、社区等方面在资源上的共享,使社会的文化设施、场馆等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要建立优秀教师人才库,为学校及本地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以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间师资资源的差距;要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共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不同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研究解决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积累典型经验,主动为本地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案例。

教学资源开发推广方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如何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推广方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信途科技进行查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tukeji.cn/xintu/79323.html

相关文章

网络推官,番茄小说怎么成为推书官

番茄小说怎么成为推书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明确结论:成为番茄小说推书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解释原因:番茄小说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小说阅读应用,推书官的需求很大,因此他们会有一定的选拔标准内容延伸:具体而言,需要...

「最新产品推广文案」推广产品文案经典文案

本篇文章信途科技给大家谈谈最新产品推广文案,以及推广产品文案经典文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本文导读目录: 1、产品推广软文怎么写比较好? 2、怎么写文案适合新产品发...

深圳seo优化公司怎么做(资深SEO优化)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谈论网络营销推广,而企业更多的关注的是网站建设,但很多企业却没有意识到网络营销推广的重要性,导致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去做网络营销推广,其实想要让网络营销推广得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

「产品推广是否属于产品策略」产品策略和产品营销策略的区别

信途科技今天给各位分享产品推广是否属于产品策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产品策略和产品营销策略的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和分享本站。本文导读目录: 1、新产品推广的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课程培训机构,vmta健峰培训城干什么的

vmta健峰培训城干什么的vmta健峰培训城是为年轻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和就业等服务的教育机构他们提供多种培训、课程,涵盖了互联网、金融、营销等多个方面他们的课程质量高、学习效果好,深受学员的...

「农产品的推广方案」农产品的推广方案有哪些

本篇文章信途科技给大家谈谈农产品的推广方案,以及农产品的推广方案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做农产品推广,农产品网络推广方案有哪些 2、怎样...

现在,非常期待与您的又一次邂逅

我们努力让每一次邂逅总能超越期待

  • 效果付费
    效果付费

    先出效果再付费

  • 极速交付
    极速交付

    响应速度快,有效节省客户时间

  • 1对1服务
    1对1服务

    专属客服对接咨询

  •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

    不断升级维护,更好服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