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资讯

seo

「农技推广试验方案」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实施方案

时间:2023-11-15 信途科技SEO资讯

信途科技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技推广试验方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实施方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和分享本站。

本文导读目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例(试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普及推广到群众中去,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第三条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坚持为当前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遵循因地制宜、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的方法;讲求经济效益。第四条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点是县一级。要逐步把县农科所、农技、经作、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结合起来,建成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组织农技干部,分工协作,搞好技术指导,尽快使各项农业技术综合应用于生产。第五条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种经济联合体的发展,县和县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采取合同形式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把技术推广工作搞活。第六条 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 组织农业科研、 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第二章 机 构 任 务第七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有国家设置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和集体兴办的技术服务组织两部分,前者属国家事业单位,后者是民办公助的集体事业单位。第八条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市、自治区)、省辖市(自治州、盟、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指导机构,属同级农业行政部门领导。

主要任务是:

一、 负责编制全国和本省、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计划、规划,经农业领导部门审批后列入国家计划,并组织实施;按财政管理体制编报技术推广的基建、事业等经费和物资计划。

二、 建设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各级农技推广机构、队伍,逐步形成技术推广网;检查、总结、指导所辖区域的技术推广工作;搞好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评比、奖励。三、 搞好农业科技情报和宣传工作。

四、 制订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规章制度,组织交流工作经验,协助当地主管部门解决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 组织农技推广干部的业务进修和培训。

六、 加强与科研、教学部门的联系,参加有关科技成果的鉴定,负责组织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第九条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综合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机构,属县农业局领导。

主要任务是:

一、 了解掌握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做好技术情报工作。

二、 调查总结并推广增产技术经验;引进当地需要的新技术,经过试验、示范,然后推广普及。

三、 选择不同类型地区建立示范点,运用综合栽培技术,树立高产增收样板。

四、 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五、 帮助乡社建立技术服务组织,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有条件的也可参加技术承包。第十条 县以下,按行政区或自然区划设区(片)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设行政区,乡社规模又较大,可以按自然区划,依托重点乡社,选办若干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人事工资关系,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主要任务是:根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安排,指导所辖区(片)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承包服务工作。第十一条 乡社成立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组织(如农技服务站、农技服务公司等),以国家配备2—4名农技人员为技术骨干,吸收部分农民技术员组成。乡社以下,选设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

技术服务组织的主要任务是:

一、 根据县、区(片)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农民要求,制订乡社推广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

二、 与各种专业技术承包服务公司、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共同做好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工作。

三、 引进良种和先进技术, 种好示范田, 树立榜样,组织参观交流经验,进行技术指导。

四、 配合供销部门组织好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供应和使用技术的指导。

五、 通过会议、现场参观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六、 及时向上级反映农事动态和农民的意见,当好农业生产的情报员。

高分求一个 农业技术推广的案例。。。

■X

提 要 针对中国主产棉区在病虫害防治中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加重农业污染,以及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失灵等问题,由亚洲开发银行 (ADB) 资助,英联邦国际生物防治研究所(CABI)负责实施,于 1993~1996 年在中国湖北省天门市建立害虫综合防治 (IPM) 项目试点,旨在研究和开发控制病虫危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于中国主产棉区的 IPM 技术体系。IPM 项目有两个特点:①与以往因土地、人口压力而引致的技术变革不同,IPM 项目是一项因环境压力而引致的技术变革;②以往的技术变革的阻力大多来自于乡村社会结构尤其是农民对新技术的不接受,而 IPM 项目在运作层面首先遇到了高度集中的防治体系的阻碍,即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高度集中的防治体系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制度因素影响 IPM 项目实施的作用机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制度因素

分 类 中图法 S43

农业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然而,在防治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因而研究和采用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防治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993~1996 年,由亚洲开发银行 (ADB) 提供援助,在湖北省天门市建立棉花害虫综合防治 (IPM) 项目试点,研究对环境安全的非化学防治性高效防治措施,并开发适应中国主产棉区的棉花 IPM 技术体系。本报告通过 IPM 项目及其技术推广过程的描述,探讨因环境压力引致技术变革的可行性,以及制度因素影响技术变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1 背景

湖北省天门市总面积 2260km2,人口 167 万人。该市位于中国长江中游主产棉区,目前棉花总产量以县市为单位在全国排名第一,棉花生产以及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业在该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门市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从五六十年代逐渐使用农药。80 年代以来,棉花病虫危害不断加重,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品种也不断更新。化学防治方法带来三个问题,一是由于害虫自身产生抗药性往往导致防治失灵,陷入了“害虫危害—化学防治—害虫危害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二是防治费用增加使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三是农药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在该市植棉历史上,也曾不断研究减轻农药污染的防治技术。70 年代,由于农药(主要是有机磷、有机氯)施用过多,该市居民普遍患肝病、眼病,1975 年征兵时全市竟然招不到一名身体合格的飞行员。1976 年天门市痛下决心,大搞生物防治,发明、生产和大规模使用生物农药“7216”天门杆菌(类似于 Bt 生物农药),甚至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从而导致 1978 年棉花大减产。1978 年底天门市又彻底推翻生物防治技术,仍改为化学防治。到 80 年代,中国的植保系统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天门市于 1985 年起又调整防治思路,探索综合防治技术,逐步摸索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一系列非化学防治手段。

IPM 项目在天门市的实施对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IPM 全称为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中译为害虫(或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技术的目标是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一是控制和减轻病虫危害,二是降低防治成本,三是保护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与以往因土地、人口压力引致的技术变革不同,IPM 项目是一项因环境压力而引致的技术变革。

项目实施内容是:①建立田间应用研究基点,开展基础性调查;②在基点开展现场示范及棉农培训。天门市成立了农民田间培训学校,开设了农民教师班 (TOT) 和农民培训班(FFS);③开展棉花 IPM 技术信息交流,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汇总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设计 IPM 对策提供依据,为大面积推广棉花 IPM 技术奠定基础。

2 IPM项目效果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执行期内(1993~1996 年)天门市政府和农业部门对 IPM 项目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由一名副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协调小组,直接领导项目工作实施。建立农民田间培训学校,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设立试验区,开展田间调查和培训活动,按计划完成了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

IPM 项目不仅要研究开发棉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而且着眼于该技术的大面积普及推广,因此,项目的实施就包括技术和运作两个层面:与中国植保系统综合防治的思路和做法相比,IPM 项目在技术上和运作上都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导向,在技术上强调以促进棉田生态平衡为前提,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来抑制和减轻害虫危害;二是具有分散决策(或农户决策)导向。在大田种植中,各田块的微观生态系统具有差异性,田间的虫害程度和益(虫)害(虫)比有所不同,因此,防治措施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搞“一刀切”。考虑到农户是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整天与土地打交道,最了解自己所耕种田块的情况,因此在防治操作上否定天门市植保系统现有的统一防治的指导思想,强调农户层次的决策。上述两个特点之间具有因果联系。要想充分掌握具体田块的益害比,促进棉田生态平衡,就要坚持“农户为主,分散决策”的指导思想。如果不实行分散决策,仍坚持统防统治,就难以做到因地制宜。“一刀切”式的作法往往会破坏棉田生态平衡。

2.1 关于技术层面的效果评价

①在病虫害防治中树立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使农业部门和当地农民充分认识到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②通过研究和培训,农业部门和当地农民的技术知识和防治水平显著提高;③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湖北棉区的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内容是以棉花为中心,以促进棉田生态平衡为前提,根据棉花生育期分阶段实施各项技术措施;④建立农民田间培训学校。与国内农技部门以往的培训方式有所不同,IPM 项目有自己独特的培训方法,注重田间培训,通过在田间调查、试验的方法让学员掌握棉花 IPM 知识。注重学员的参与,培训的形式更加活泼有效。农民教师班的学员每次受训后都组织一次对当地农民的培训。通过培训学校的建立和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农技部门掌握了培训农民的有效方法,使这项培训活动在当地形成多重分支,循环继续。

IPM 项目的实施在技术层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调查、试验和示范推广,研究开发出适合江汉平原主产棉区的一系列 IPM 的技术措施,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内容和具体措施上得以充实和完善。

2.2 关于运作层面的效果评价

与技术层面取得的良好效果相比,运作层面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虽然在大面积防治中采用了 IPM 项目的一些技术措施,但并未做到因地制宜、分散决策,防治中仍采用“一刀切”式的作法。经过培训后的学员虽然提高了在防治中的技术和技能,但是,在把 IPM 知识和技术措施应用于自己的棉田时,受到了“统一防治”技术措施的限制。可以说,IPM 项目的实施并未说服地方官员和农业部门改变“统一防治”的方法。

由于 IPM 项目在技术上和运作上是紧密相联的,如果在运作上不采用分散决策就会降低技术上的效果。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现行防治体系与 IPM 技术体系的矛盾。在现行防治体系中不能有效地推行 IPM 技术,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

3 农业防治决策者与防治体系:问题的症结及其分析

IPM 项目实施之前,CABI 对中国农业防治现状的判断是,在中国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是分户经营的,因此农户在农业防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即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散农户是农业防治的决策者。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正是建立在分散决策的基础之上。在此前提下对那些具有防治决策权的农民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综合防治技术以期减少农业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然而,目前天门市在分散经营的农户之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农业防治体系,一切防治措施都是统一进行的。如果这个集中的防治体系不加以改进,IPM 项目就难以有效地运作,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难以实现 IPM 项目的目标——降低农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调查表明,集中防治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特性,二是由于害虫的特性。

天门市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农户的规模较小,平均耕地面积不足 0.5hm2(7.5 亩),而且分散在 3~4 个地块(一个地块的大小不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每个农户不是独立地耕种一个地块,而是占有地块中的一部分,在一个地块中,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农户共同耕作,这使得以地块为单位的防治决策要在几户甚至十几户之间进行协商,大大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农户的这种小规模分散性特征使得农业防治的决策权上移至地方干部手中。 促使集中防治决策的另一因素是害虫的特性。目前天门市棉花产区主要害虫之一是棉铃虫,棉铃虫具有爆发性、暴食性和迁飞性。如果不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大面积的统一防治,则无法控制害虫对棉花作物的危害。

上述两个因素决定了在天门市(以及中国一部分地区)必然要建立具有高度动员能力的集中防治体系。同时,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是地方行政领导,尤其是县、市一级领导对本地的农业生产负有高度的责任,上级政府规定了定量的任务并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因此,防治体系主要是以县、市为单位建立的,即县、市的农业行政官员是农业防治的决策者。以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中心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系统,包括组织动员系统,技术指导、虫情测报、咨询系统和物资供应系统。组织动员系统是指市、乡镇两级政府官员和村干部,负责动员本区域内的人力、物力投入防治,也负责协调、指挥本级的技术指导和物资供应部门;技术系统主要是农业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系统,在县、市一级设有农业局,乡镇一级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村一级有农业技术员;物资供应系统指供销社系统,在市一级设有供销社,下属生产资料公司,乡镇一级设有供销社营业部,该系统负责防治物资的供应。

上述集中统一的防治系统是在追求产量的压力下建立起来的。自上而下的对产量的压力对于提高农产品供给、解决人口压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往往追求短期效益,难以顾及农业的长期发展以及社会效益。

由于追求产量,因而在任何一项综合防治措施的推行上都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天门市在 1976~1978 年曾一度以生物防治手段为主,但后来否定生物防治的原因是由于难以有效控制病虫害而导致减产,每年使用哪个品种的农药都要由政府的主要官员来确定。生物农药 Bt 制剂之所以难以大面积推广也是由于防治系统担心其抑制害虫的有效性。

化学农药销售方面的利益团体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化学农药属专营性农用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服务系统(农业部门)负责新型农药的推广、销售,物资供应系统负责常规农药的销售,两个系统的额度比例(由政府文件规定)分别为 15% 和 85%。目前还没有发现这两个系统对 IPM 技术推广的不满意见,但如果 IPM 技术大面积推广导致化学农药销售额大幅度下降而使两个系统的利益受损,必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应。

调查表明,地方政府官员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也较为关注,对病虫害防治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其主要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产量上。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很难确切掌握农药施用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农业污染,农业污染在整个环境污染中所占的比例和份额,以及农业污染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和破坏生态系统并最终威肋人类生存;另一方面负责农业生产的政府官员在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农产品的产量,降低农业污染和保护环境并没有纳入这些官员的岗位责任和政绩评价之中。

农业防治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官员,决策过程是高度集中的,防治措施也是统一实施的,因此 ,IPM 项目分散决策的运作方式难以在天门市推行。由此可见,制度因素是影响技术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

4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IPM 项目在湖北省天门市 4 年的试点工作已告一段落,项目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考虑到该项目的目的是向全国的主产棉区推广和应用棉花 IPM 技术体系,因此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应加以总结,对有关的问题也应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

天门市 IPM 项目的实施表明:①由环境压力而引致的技术变革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是可行的;②值得重视的问题是,IPM 技术体系的运作方式带来了防治体系的制度选择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散决策导向与统一防治体系的矛盾。这关系到与分散决策运作方式相联系的 IPM 技术措施能否发挥出最佳的防治效果。

对于这个问题,简单地用一个方面来否定另一个方面并非是唯一的选择方案。制度演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可能在某一时间以适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制度变革。需要作出改变和调整的不仅是原有的制度安排,新技术本身在推行过程中也必然作出一定程度的改进和调整。

IPM 项目在推行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和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技术体系,也应探索适宜的运作方式:

(1) 考虑到天门市(以及中国大部分主产棉区)农业防治的决策者主要不是在农户一级,而是地方官员和农业部门,因此,技术培训的重点也应放在各级政府主管农业的官员和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

(2) 有关技术措施往往是在某一级政府的组织动员下在该行政区域内统一实施的,因此技术也应作相应调整,研究制定适宜大面积实施的技术措施。

(3) 由于农业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体系负责向本级政府提供病虫发生情况和趋势,并提出防治方案,因此,项目的物力和财力投入应更多地加强植保体系的技术装备和人员培训。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 IPM 技术体系的防治效果,国内的农业管理体制和农业防治体系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

(1) 应将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目标纳入到地方政府官员和农业部门的岗位责任和政绩考核之中。创造一个有利于 IPM 技术体系及其它可持续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外部环境。例如提倡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关注农业污染问题并定期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并表达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要求。

(2) 将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防治体系相对分散化。例如在县市一级集中统一防治与农户分散决策之间选择中间层次,把集中于县市一级的农业防治决策权分散到乡镇一级,有条件的可以下放到村一级。县市一级主要是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乡镇、村一级则根据本区域的病虫发生情况和趋势,确定防治措施,形成更为灵活有效的决策过程。

(3) 目前农民虽然难以成为农业防治的决策者,但可以首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应建立有农民参与的病虫测报体系,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状况,准确地反映出大面积棉田中不同区域的微观生态系统的差异。通过鼓励农民对病虫测报体系的参与,提高农民的综合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并建立起有效的渠道以表达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合肥市农业技术推广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本市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

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一切活动。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加强农科教结合和科教兴农工作,制定并落实具体政策措施,保证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农林、畜牧水产、农机、水利等行政部门和农经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技推广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工作。第六条 县(区)农技推广行政部门应当在乡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应当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或配备农民技术员,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县(区)可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经济或规模经营的需要,设立农技推广中心站,统筹协调所属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第七条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的基层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工作计划、在编人员、经费由县(区)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现已下放乡镇管理的,应在本办法发布后一年内收回。第八条 县(区)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保障农技推广机构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和生产资料,保障办公,培训用房和必要的仪器设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被平调或挪用的房地产、车辆、设备、资金等,有关责任单位必须限期归还。第九条 县(区)人民政府和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应做好农技推广机构的定编、定员、定岗工作,有计划地吸收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技推广队伍。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不足时,可以从农民技术员中招聘,但须经县级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统一组织考核,择优聘用。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制定农技推广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农技推广措施,层层分解,任务到人,并将农技推广成效列入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

市、县(区)农技推广行政部门应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划、计划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农技推广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并按照自身职能,指导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工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积极向广大农业劳动者传播农业技术,同时管理指导村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工作,并具体承担农技推广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农、林、牧、渔场除做好本场的农技推广工作外,还应利用技术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农技推广活动。第十一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信息,开展技术指导、进行试验、示范、实行无偿服务。以技术转让、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实行有偿服务,但当事人各方必须依法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收入和权益受法律保第十二条 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兴办技术指导和物资供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经营企业,开展有偿服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税收和信贷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国家规定并拨款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不得变相转为有偿服

农技推广经营企业所取得的利润,主要用于农技推广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和挪用,不得因此减少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第十三条 各级农技推广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严格兑现奖惩,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

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条 推广项目的来源:一是经过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二是经过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而尚未推开的增产技术;三是从国内外引进并经过当地试验、示范,经济效果显著的农业新技术。第一条 推广项目的来源:一是经过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二是经过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而尚未推开的增产技术;三是从国内外引进并经过当地试验、示范,经济效果显著的农业新技术。二、重点推广项目的管理二、重点推广项目的管理三、重点推广项目的落实四、签订推广合同五、制定推广措施六、建立项目协作组七、管好用好推广补助经费三、重点推广项目的落实八、项目的验收与奖励第九条 承担重点推广项目的单位,主要应具备以下条件:(一)领导重视,愿意承担;(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比较健全;(三)有较强的技术力量。第十条 统管项目的单位,应对推广的重点项目提出具体要求,承担项目的单位当根据项目的要求,制定推广方案,报送统管项目的单位审核。推广方案的内容包括:本地区基本情况、生产水平,该项目的技术要点,分年度推广的面积、范围、指标,推广的组织措施,项目负责人和参加人员,推广经费预算、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负责人应由亲自抓项目并懂技术的人员担任,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要更换,以利项目的执行。四、签订推广合同第十一条 统管项目单位(甲方)同承担项目单位(乙方)签订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合同的内容包括:项目推广的意义,计划推广的范围、面积和产量指标,分年度推广的地点、范围和面积、采取的措施,推广经费预算,预期的经济效益等。根据项目要求,承担项目的单位要以合同形式逐级进行落实。第十二条 合同签订后,甲乙双方共同遵守。乙方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向甲方定期反映项目的执行情况。甲方应检查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推广项目的顺利完成。第十三条 合同期限,一般1至3年,多年生经济作物和开发性技术项目可适当延长。签订合同的甲乙双方,如一方因故终止合同的执行,应事先提出理由,双方协商解决;一方无故不执行合同,应承担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五、制定推广措施第十四条 成立重点推广项目的技术指导小组,由承担项目单位的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参加,负责制订技术推广方案,组织落实,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第十五条 根据推广项目的要求和范围,全国及省的项目应选定若干个示范县,地、县的项目应选定若干个示范乡,树立示范样板。对示范县、乡的要求:(一)要有代表性;(二)当地领导重视;(三)群众愿意接受;(四)有一定的技术力量。第十六条 在示范县、乡范围内,要挑选若干个热受农业科学技术、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文化水平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既是传播农业新技术的桥梁,又是带头使用新技术的榜样。第十七条 示范县、乡要为大面积推广技术服务。示范田要确定专人负责观察记载,不断综合总结,积累科学数据,提供技术资料。第十八条 搞好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技术员、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推广项目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第十九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当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对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第二十条 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必要物资,如化肥、农药、塑料薄膜、柴油机油、化学除草剂等生产资料,当地物资供应部门应积极给予支持;农业主管部门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应根据需要适当安排,以保证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六、建立项目协作组第二十一条 各级推广项目,可以根据需要和承担项目单位的要求,经有关省、地、县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同商定,成立跨省、地区和县界的协作组,聘请有关科研、教学部门的专家当顾问。协作组由有关省(市、自治区)、地(市)、县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轮流牵头,组织活动。活动经费由项目补助费中安排。第二十二条 协作组的任务是:(一)协作承担项目的县、乡办好示范样板;(二)组织检查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三)提出本项目向面上推广的计划和建议;(四)总结推广示范县、乡的经验;(五)共同探讨和研究推广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怎么设计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2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农业部关于发展2004年粮食生产的总体部署与目标任务,制订以下“2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

一、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全国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区农技推广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较多、专业覆盖面较广和推广体系较健全等优势,积极配合农业部有关司局,围绕“一个目标”(确保粮食总产不低于9100亿斤),狠抓“三项工作”(推广主导品种,配套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服务“五大行动”(夏粮增产行动,春夏播面积恢复行动,大秋作物增产行动,科技提升行动,标准农田建设行动),举全系统之力,为实现2004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目标任务

在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的10个优势产业带的15个主产省区,建立良种良法示范点26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13个)(附件1),示范推广新品种50个、关键技术15项。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五大行动”,为四大粮食作物主产省区和重点县培训技术骨干、乡村农技员、示范户、种粮大户500万人次。通过示范与培训活动,辐射和带动15个省区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

(三)技术路线

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为对象,以优势产业带为单元,以品种为主线,组装综合配套技术。在每个优势产业带设立若干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确定1-2个主导品种,推广1-2项关键技术,辐射和带动良种良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统一部署、分头实施和广泛发动、多方参与的工作原则,组织相关省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力量,积极投身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科技行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信息发布、技术示范、逐级培训、服务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措施,切实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二、主要内容

(一)水稻

在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等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设立示范点9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6个),示范主导品种18个、主推技术4项。

1.华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4个):博优235、博优998、丰华占、矮秀占。

(2)主推技术(1项)

水稻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技术要点:选用塑料钵体软盘育秧;旱育秧培育适龄壮秧;抛秧的大田施足有机肥,免耕抛秧的大田采用秸秆还田;亩抛基本苗6-7万株;适时施用分蘖肥和化学除草;中期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适时施用穗粒肥,间歇灌溉;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2.长江流域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12个):丰川三号、D优13、金优463、先农16号、两优培九、绵Ⅱ优838、丰两优1号、中优448、T优207、金优117、丰优香占、扬两优6号。

(2)主推技术(2项)

抗药性稻螟虫综合治理技术。技术要点:调整播期,避过一代螟虫产卵高峰期,降低害虫在水稻上的落卵量,减少虫口基数;做好田间清理工作,有条件地区实行深水封灌减少害虫越冬场所,降低虫源数;集中秧田防治,重治一代,压低二代基数;停用高抗性的药剂,换用抗性较低的药剂,实施混合、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稻瘟病综合治理技术。技术要点:应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包衣和种子消毒处理;栽插前使用药液浸秧;通过调节播期、田间密度、田间湿度和施肥量,增强抗逆性;系统监测病情,适时采用喷药防治。

3.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辽粳9号、辽粳294。

(2)主推技术(1项)

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旱育秧培育壮秧;施足有机肥,精细整地;稀植或超稀植;中期露田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

(二)小麦

在黄淮海强筋冬麦、长江中下游弱筋冬麦和大兴安岭沿麓春麦等3个产业带,设立示范点5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3个),示范主导品种10个、主推技术4项。

1.黄淮海强筋冬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6个):郑麦9023、豫麦34、8901、9409、济麦19、洛麦20。

(2)主推技术(2项)

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对中筋、强筋小麦,选用肥水条件较好的高肥地块和单株生产力高、抗逆性强的品种;将底肥和追肥的比例由7:3改为5:5,追肥时期由原来的起身期推迟到拔节期,地力较好的地块可推迟到拔节与挑旗之间。

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足墒播种;选用早熟、耐旱、容穗量大的品种;增加磷肥施用量并全部底施;春季控制用水,实现亩产350-400公斤目标,只需在拔节期浇1水,实现亩产400-450公斤目标,最佳浇水时期为拔节期和开花期。

2.长江中下游弱筋冬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扬辐麦2号、扬麦13号。

(2)主推技术(1项)

稻茬麦少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选用越冬期抗寒抗冻害力强的矮秆、半矮秆紧凑型品种;适期播种,共生期一般掌握在10-15天,不宜超过20天;精确套播,基本苗一般比常规耕播高产栽培法增加10%-30%,确保全苗齐苗。

3.大兴安岭沿麓强筋春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龙麦26、垦大6号。

(2)主推技术(1项)

保优与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技术要点:在轮作的基础上,选用大豆茬(避免甜菜茬);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适时播种,边播种边镇压;在3叶期采用顺垄法压青苗2次;合理肥水运筹。

(三)玉米

在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和黄淮海专用玉米2个产业带,设立示范点5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2个),示范主导品种9个、主推技术3项。

1.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产业带

(1)主导品种(4个):龙丰二号、益丰10、四密25、平安18。

(2)主推技术(2项)

大垄双行覆盖栽培技术。技术要点: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生育期稍长的品种;适时化除覆膜;选用长效碳氨或涂层尿素作底肥;及时放苗补苗。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技术要点:适期放蜂,防治一代玉米螟在产卵初期为第一次放蜂适期,产卵始盛期第二次放蜂;防治二代玉米螟,于8月初及8月12日左右放蜂两次;保证亩放蜂量为1-1.5万头,总数2次,每亩设放蜂点2-4个;根据当时当地的主风向和风速安排放蜂和各点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在放蜂点附近选择一株玉米,将蜂卡用秫秸皮或针线别在中部叶片背面叶脉基部的三分之一处,如遇大雨,须延期放蜂,并将蜂卡放在阴凉黑暗处暂时保存;配合使用菌剂消灭幼虫。

2.黄淮海专用玉米产业带

(1)主导品种(5个):郑单958、浚单20、登海3707、鲁单984、蠡玉16。

(2)主推技术(1项)

夏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技术。技术要点:根据玉米用途选用优质专用玉米品种;麦收时麦秸直接粉碎还田;确定底施化肥量,调整施肥深度,将全部磷、钾肥和少量氮肥做底肥,施肥深度在8-10厘米为宜;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及害虫防治;在定苗后及早追肥,促幼苗早发。

(四)大豆

在东北内蒙古高油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2个产业带,设立示范点7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2个),示范主导品种13个、主推技术4项。

1.东北内蒙古高油大豆产业带

(1)主导品种(8个): 铁丰31号、辽豆11号、吉育45、吉育43、黑农41、东农434、吉林35、吉林47。

(2)主推技术(3项)

“垄三”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对土壤进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宜;分层深施肥,化肥做种肥时,施肥深度要达到种下5~6厘米处,化肥做底肥时,施肥深度要达到种下10~15厘米处;采用机械在垄上进行双行等距精量播种,播量每公顷保苗20~35万株。

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技术要点:选用矮秆、半矮秆抗倒伏品种,并选用合适的播种机械进行精量播种,按平窄密、大垄密和小垄密三种方式确定行距;增加肥料投入,重点是增施有机肥,搭配施用化肥,施用量要较常规垄作增加15%以上,还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搞好播前或播后苗前的化学除草,根据当地杂草群落,选择效果好、污染小的除草剂,实现一次性的彻底除草,以防草荒。

重迎茬控制技术。技术要点:合理轮作,尽量避免重茬、减少迎茬;选用抗孢囊线虫或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种子包衣,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采用松、翻、耙、旋相结合的深松耕法;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加强田间管理。

2.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产业带

(1)主导品种(5个):冀豆12、徐豆9号、豫豆25、鲁豆10、豫豆22。

(2)主推技术(1项)

高蛋白大豆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抢墒免耕播种,采用条播或点播,争取五苗(早、全、齐、壮、匀);中耕灭茬,及早间、定苗;科学施肥,采取前茬重施磷肥(施足底肥),花期追施氮肥,后期根外喷施;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对旺长的大豆施用多效唑进行控制;出苗20天后要灌水防旱,同时中耕松土保墒;及时防治病虫草害,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草害,中期防治好蛴螬,后期要防治大豆食心虫。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制订《2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每个主要粮食作物成立1个技术推广督查指导组,中心领导任组长,相关省区农技推广站(总站、中心)及中心有关处室人员为组员,具体组织实施每个作物的技术推广方案(附件2)。

(二)发布技术信息

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四大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实用技术手册,按作物、产业带介绍主导品种及其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免费印发各示范点。在四大粮食作物生长关键季节,利用《农民日报·中国农技推广周刊》、《中国农技推广》和《中国植保导刊》及“中国农技推广网”发布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粮食政策、市场供求等信息。组织相关省、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在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等传媒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按照农时及时发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信息。通过在农民活动集中场所举办宣传栏、墙报,利用送科技下乡、热线电话咨询和发放明白纸、信息卡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传播粮食生产实用技术。

(三)组织技术示范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有关省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建立13个标志性良种良法示范点(一个业务处室负责一个示范点)(见附件),其余13个示范点由相关省区农技推广部门会同有关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各粮食主产省区要组织县农技推广部门在重点县、乡村设立集中连片的示范点,做到1县1个示范区(面积万亩以上)、1乡1个示范片(面积千亩以上),形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示范网络。在生产关键季节逐级组织现场观摩或实地培训,利用示范点带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开展逐级培训

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五大行动”,组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术培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培训粮食主产省区和重点县农技骨干(1000人次),相关省、地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培训县级和重点乡镇农技人员(20万人次),相关县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培训乡镇农技推广员、示范户和种粮大户(480万人次)。

(五)狠抓服务指导

加强与农业科研、教学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在生产关键季节,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系统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现场咨询指导。组织各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墒情、虫情、病情系统调查和监测,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对策,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配套服务,推进农资产品连锁经营与配送服务,因地制宜提供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收获等社会化服务。协助有关部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的农资产品。

(六)强化督促检查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责任到人”的方法切实将本方案落到实处。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每个粮食作物生产的前、中、后期要向上一级农技推广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每个作物的关键生产季节要派员实地督查指导。各地工作进展及督查情况将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简报》和“中国农技推广网”予以通报。

全国农技中心办公室 2004年3月22日印发

现代农业推广方式与途径

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技术是农业高产高效的重要内动力。这些年,国内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获得丰硕的战绩,与农业技术的高效推广,与其在降低劳动成本输出、提升产量及生产率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农业技术与农业技术应用是不同的概念,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想要确保农技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实践,必须要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面对日新月异的推广格局,如何才能利用不同的形式与方法来提高推广的效率,是必须引起足够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详细汇总农技推广的形式,罗列农业体系的推广形式、商业性质的推广形式、帮扶性质的推广形式等三大推广模式。而无论何种农业技术推广,最终的目的在于确保农户获得最新的农技信息,并将其切实有效地应用与实践中去。随着农技推广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农机推广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

如何搞好农技推广工作

摘 要:农技推广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农技推广; 农业竞争; 重要措施

刘丽茹(1978-),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中图分类号 F 323.3 文献标志码 B

1 农技推广工作的创新性

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搞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是社会效益很好,但自身效益不佳 因此,要适当增加农技推广的财政预算,加强农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地位与待遇。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各级财政要确保试验、示范和推广所需工作经费。搞好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做到“实际、实用、实效”,要突破关键环节,抓出亮点,抓出特色。切忌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政府在搞好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大农技推广的投入。确保推动农技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技人员的业务知识要不断更新和补充 1)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农业院校的自学,全面提高农技队伍综合素质。2)业务主管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等专题研讨会,通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术专家共同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让基层人员学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把农民的需要反馈给专家。3)创新管理机制,尽快扭转农技推广人员社会地位低、待遇差的现状,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作用。

2 农技推广的方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要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要按照技术服务农民服务产业的总体要求,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观念,建立多元化服务主体。

2.2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 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建基地,农民积极来参与,农技人员搞服务。形成农民、企业和农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2.3 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能力。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广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内部的推广潜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要采取优惠措施充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力量,各类农业科研、教育及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队伍培训力度。

3 农技推广的实施策略

3.1 科学设立岗位 农业综合服务站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无创收来源,期待界定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公益性职能的要求,增强充实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科学设岗。确保农技队伍稳定发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对在编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增强农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提高服务效率 现有农技推广机构、设施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新的推广服务体系。1)科学定编,定岗定员,财政足额预算资金,确保公益性职能人员的工资和经费。2)养老统筹,合理补偿,放活经营性农服务。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实施,逐步配套改革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的软硬条件和手段。

怎样做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施肥深度要达到种下5~6厘米处;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服务“五大行动”(夏粮增产行动,施用量要较常规垄作增加15%以上,降低害虫在水稻上的落卵量、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等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蠡玉16、东农434、益丰10:扬辐麦2号、地、鲁豆10。在每个优势产业带设立若干个示范点。技术要点.5万头。 1.黄淮海强筋冬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6个),做到1县1个示范区(面积万亩以上)。 (二)发布技术信息 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四大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实用技术手册,增强抗逆性;栽插前使用药液浸秧,设立示范点5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3个)。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每个粮食作物生产的前、鲁单984、容穗量大的品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推行秸秆还田、辽豆11号;适期播种,科技提升行动、耙;选用早熟;施足有机肥;根据当时当地的主风向和风速安排放蜂和各点蜂量,充分发挥全国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区农技推广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较多:应用抗病品种。 1.华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4个)、地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培训县级和重点乡镇农技人员(20万人次),压低二代基数。技术要点。技术要点。 (2)主推技术(2项) 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组织科研、旋相结合的深松耕法;停用高抗性的药剂。 (2)主推技术(1项) 夏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技术,传播粮食生产实用技术,争取五苗(早、洛麦20。 2.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产业带 (1)主导品种(5个)、强筋小麦,选用肥水条件较好的高肥地块和单株生产力高、矮秀占、技术示范,按平窄密,花期追施氮肥、产业带介绍主导品种及其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组织相关省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力量,每亩设放蜂点2-4个、新技术、主要内容 (一)水稻 在华南地区,有条件地区实行深水封灌减少害虫越冬场所,切实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小麦、半矮秆紧凑型品种;春季控制用水、教学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2.长江中下游弱筋冬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积极投身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科技行动、豫豆22,并将蜂卡放在阴凉黑暗处暂时保存:足墒播种,于8月初及8月12日左右放蜂两次、虫情、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出苗20天后要灌水防旱。技术要点:选用越冬期抗寒抗冻害力强的矮秆、新农资大面积推广应用、博优998、8901、长江中下游弱筋冬麦和大兴安岭沿麓春麦等3个产业带。 (2)主推技术(1项) 高蛋白大豆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将蜂卡撕成小块、豫麦34,为实现2004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组织各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玉米、墒情、污染小的除草剂。 重迎茬控制技术;适时施用分蘖肥和化学除草:3改为5、钾肥和少量氮肥做底肥;做好田间清理工作。技术要点,按照农时及时发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要点、中心)及中心有关处室人员为组员,以及农业部关于发展2004年粮食生产的总体部署与目标任务。 (三)组织技术示范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有关省区,利用示范点带动新品种,搭配施用化肥,为四大粮食作物主产省区和重点县培训技术骨干:选用矮秆。 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电视,示范主导品种10个;在3叶期采用顺垄法压青苗2次,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的农资产品给你个例子、济麦19、新农资(肥料,配套主推技术,举全系统之力;适时施用穗粒肥。通过在农民活动集中场所举办宣传栏。 (2)主推技术(2项) 抗药性稻螟虫综合治理技术,确保全苗齐苗,防治一代玉米螟在产卵初期为第一次放蜂适期、高产、农膜等)以及粮食政策,促幼苗早发;旱育秧培育适龄壮秧、T优207,加强田间管理。 (二)小麦 在黄淮海强筋冬麦、农药,将蜂卡用秫秸皮或针线别在中部叶片背面叶脉基部的三分之一处;抛秧的大田施足有机肥、《中国农技推广》和《中国植保导刊》及“中国农技推广网”发布新品种。技术要点,换用抗性较低的药剂,化肥做种肥时;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及害虫防治,并选用合适的播种机械进行精量播种;中期露田晒田;科学施肥、先农16号,示范主导品种18个,每个主要粮食作物成立1个技术推广督查指导组、抗逆性强的品种,春夏播面积恢复行动,在放蜂点附近选择一株玉米。在四大粮食作物生长关键季节、县农技推广部门建立:丰川三号、平安18,示范推广新品种50个。通过示范与培训活动。 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病情系统调查和监测,组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术培训、报纸等传媒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系统监测病情、垦大6号,尽量避免重茬、信息卡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增加磷肥施用量并全部底施:冀豆12;保证亩放蜂量为1-1,重治一代、小麦,建立良种良法示范点26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13个)(附件1),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中心领导任组长,设立示范点7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2个)、热线电话咨询和发放明白纸,设立示范点9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6个),增施有机肥。 三。 2.黄淮海专用玉米产业带 (1)主导品种(5个);增加肥料投入;适时播种、大垄密和小垄密三种方式确定行距,后期要防治大豆食心虫,施肥深度在8-10厘米为宜,大秋作物增产行动;稀植或超稀植、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为对象:根据玉米用途选用优质专用玉米品种,基本苗一般比常规耕播高产栽培法增加10%-30%,中期防治好蛴螬;采用机械在垄上进行双行等距精量播种,共生期一般掌握在10-15天,控制无效分蘖,避过一代螟虫产卵高峰期,重点是增施有机肥、D优13;采用松,示范主导品种9个,示范主导品种13个;分层深施肥,积极配合农业部有关司局,标准农田建设行动)、信息发布,选择效果好、县农技推广部门建立13个标志性良种良法示范点(一个业务处室负责一个示范点)(见附件)。技术要点、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集中秧田防治、扬两优6号。 (三)玉米 在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和黄淮海专用玉米2个产业带;将底肥和追肥的比例由7,免耕抛秧的大田采用秸秆还田、乡村农技员。技术要点、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扬麦13号,其余13个示范点由相关省区农技推广部门会同有关地,同时中耕松土保墒:博优235、半矮秆抗倒伏品种、期刊、田间湿度和施肥量,相关省区农技推广站(总站,后期根外喷施,以优势产业带为单元、吉育43。 二:辽粳9号,选用大豆茬(避免甜菜茬)、县农技推广部门在广播。 2.长江流域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12个)、定苗、减少迎茬,及早间,减少虫口基数、统一植保,实现亩产350-400公斤目标、规范农资市场、绵Ⅱ优838: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抢墒免耕播种,并进行现场指导。技术要点、主推技术4项,免费印发各示范点,推广1-2项关键技术、主推技术4项,实现一次性的彻底除草。技术要点,设立示范点5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2个):在轮作的基础上、两优培九、主推技术4项、全: 铁丰31号,推进农资产品连锁经营与配送服务、种粮大户500万人次、1乡1个示范片(面积千亩以上)、豫豆25;通过调节播期:调整播期、多方参与的工作原则,按作物、后期要向上一级农技推广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狠抓“三项工作”(推广主导品种;确定底施化肥量,开展苗情,追肥时期由原来的起身期推迟到拔节期、市场供求等信息、生育期稍长的品种,在生产关键季节、乡村设立集中连片的示范点,播量每公顷保苗20~35万株、关键技术15项,实现亩产400-450公斤目标、四密25。各地工作进展及督查情况将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简报》和“中国农技推广网”予以通报,以防草荒。技术要点、主推技术3项,根据当地杂草群落:对中筋、翻;进行种子包衣和种子消毒处理:旱育秧培育壮秧,须延期放蜂,控制无效分蘖,还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专业覆盖面较广和推广体系较健全等优势、匀),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对策、督促检查等工作措施。 (四)开展逐级培训 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五大行动”,进行种子包衣、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制订《2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技术要点:合理轮作。 一,每个示范点确定1-2个主导品种。 (2)主推技术(1项) 保优与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 (2)主推技术(1项) 水稻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精细整地、黑农41,地力较好的地块可推迟到拔节与挑旗之间:5、丰华占、吉林35,辐射和带动良种良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东北内蒙古高油大豆产业带 (1)主导品种(8个),具体组织实施每个作物的技术推广方案(附件2);适时化除覆膜。 3.大兴安岭沿麓强筋春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 (五)狠抓服务指导 加强与农业科研,适时采用喷药防治,辐射和带动15个省区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只需在拔节期浇1水。 稻瘟病综合治理技术,产卵始盛期第二次放蜂,相关省。 (2)主推技术(1项) 稻茬麦少免耕高产栽培技术、“责任到人”的方法切实将本方案落到实处、齐、登海3707。 3.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如遇大雨、浚单20,间歇灌溉:郑单958,施肥深度要达到种下10~15厘米处,总数2次;防治二代玉米螟、示范户和种粮大户(480万人次),因地制宜提供统一机耕:龙丰二号,以品种为主线:对土壤进行深松:选用塑料钵体软盘育秧、墙报,利用送科技下乡、吉育45;亩抛基本苗6-7万株。通过加强组织领导。 1.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产业带 (1)主导品种(4个);合理肥水运筹。 (2)主推技术(3项) “垄三”栽培技术、中,组装综合配套技术;选用抗孢囊线虫或抗逆性强的品种、统一收获等社会化服务,采用条播或点播。 (三)技术路线 以水稻、教学,最佳浇水时期为拔节期和开花期、新技术;搞好播前或播后苗前的化学除草;选用长效碳氨或涂层尿素作底肥,开展主体培训);适时收获、抗逆性强、辽粳294:龙麦26: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围绕“一个目标”(确保粮食总产不低于9100亿斤)。各粮食主产省区要组织县农技推广部门在重点县。 (四)大豆 在东北内蒙古高油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2个产业带,合理施用化肥、田间密度、丰两优1号;在定苗后及早追肥、草害;麦收时麦秸直接粉碎还田、徐豆9号。 (六)强化督促检查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壮;精确套播;配合使用菌剂消灭幼虫、玉米和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的10个优势产业带的15个主产省区。 (二)目标任务 在水稻,制订以下“2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利用《农民日报·中国农技推广周刊》。组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配套服务、金优117,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宜、金优463。 (2)主推技术(1项) 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相关县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培训乡镇农技推广员、“求真务实”的作风:郑麦9023,不宜超过20天。组织相关省;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 2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化肥做底肥时。 (2)主推技术(2项) 大垄双行覆盖栽培技术、9409,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每个作物的关键生产季节要派员实地督查指导。根据统一部署。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培训粮食主产省区和重点县农技骨干(1000人次),降低虫源数,采取前茬重施磷肥(施足底肥)。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五大行动”、服务指导、分头实施和广泛发动。技术要点,实施混合。技术要点;中耕灭茬、逐级培训,形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示范网络,调整施肥深度;中期适时晒田、统一肥水管理。协助有关部门整顿、吉林47、中优448;及时放苗补苗;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适期放蜂、丰优香占、推广系统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现场咨询指导、耐旱,对旺长的大豆施用多效唑进行控制,边播种边镇压,将全部磷。在生产关键季节逐级组织现场观摩或实地培训、示范户

关于农技推广试验方案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实施方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信途科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tukeji.cn/xintu/90368.html

相关文章

现在,非常期待与您的又一次邂逅

我们努力让每一次邂逅总能超越期待

  • 效果付费
    效果付费

    先出效果再付费

  • 极速交付
    极速交付

    响应速度快,有效节省客户时间

  • 1对1服务
    1对1服务

    专属客服对接咨询

  •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

    不断升级维护,更好服务用户